岳西新字介绍
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岳喜新。早年在三峡、四川、新疆等地工作,研究古生物,调查石油、天然气、煤、铁、铅、锌、金等矿产地质,特别是川中油气构造研究,为我国第一口油气钻井的设计和威远气田的发现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初期,他对地台坳陷带的煤系地层、含煤性和矿区构造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江西丰城等大型煤矿,为淮北平原的隐伏煤田、吉林七道沟和四川攀枝花铁矿的普查勘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地质矿产科技管理和规章制度制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主持编制了《中国煤炭资源》和《1:250万中国煤田地质图》。
中文名:岳喜新。
出生地:吉林市
职业:地质学家、矿床学家
代表作:中国煤炭资源
传记笔记
1911 8月8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31,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33转北大地质系。
65438-0937,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考入南京工业部中央地质调查院。历任实习生、技术助理、技术员、技术员。
1947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北平分局工作。
65438-0950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燃料组副组长。
1952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总工程师(后任总工程师)。地质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1953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1957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委会副主任。
1962年,中国地质学会31理事会编委。
65438-0979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地质学报》编委。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981 * *加入中国。
1982地质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4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65438-0988任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委员。
1994于8月30日在北京去世。
一生
岳喜新,1911,吉林省吉林市人,9月29日出生。我的祖籍是山东临朐。我的父亲盛岳逃到吉林市定居。他以做鞋匠起家,后来开了鞋店,买了房子和土地。小学毕业后,岳喜新进入吉林一中理科班,以优异的成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1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3转入本校地质系。本系师资力量雄厚,有著名地质学家格里普、李四光、丁文江、、谢等。他和他的同学陆、郭、叶连俊、、、、贾祥后来都成了地质界的名人(他、陆、郭、叶连俊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夏,岳喜新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考入南京工业部中央地质调查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先迁到长沙,后迁到北碚。他在该研究所担任过实习生、技术助理、技术员和技术主任。65438-0947到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北平分局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成立后,岳喜新在国家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查总局工作,并担任燃料组副组长。地质部成立于1952,任该部地质矿产司副总工程师,后任总工程师。65438-0982任地质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65438-0988任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委员。
岳喜新早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1952-1956地质学报编委会副主任。1957-1962任学会第30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委会副主任(分管地质学报)。1962-1979任学会31理事会编辑。1979-1984任学会第32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地质学报》编委。自1984起任任学会名誉董事。他也是国际沉积学会的成员。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岳喜新于1953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担任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1981 * *加入中国。1964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1983、1988分别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
一般检验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迁至重庆北碚岳喜新,该所所长黄与曾世英、曾定干等领导了川中威远、资中、自贡中生代地层及含油构造研究。他们勘测了10多幅比例尺为5万的地质图,还勘测了许多剖面图。他本人发表了《四川威远背斜中部构造现象研究》一文,论述了威远的短轴背斜和穹隆构造,指出这些构造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和黄共同发表了《四川威远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一文,指出四川盆地印支运动的存在体现在三叠系雷口坡系与侏罗系自流井系的角度不整合上。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威远钻了一口深井,这是中国第一口深层油气钻井。直到现在,威远气田的气源依然旺盛。
20世纪40年代初,岳喜新、米泰亨应经济部采金局之邀,到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京华、毛公两县(今金川县、小金县)考察砂金矿。他们的调查报告后来被收入经济部采金局出版的「川康特刊,黄金系列」。在本报告中,首先讨论了该地区的地形和交通。然后讲地质矿产。该区地层主要为三叠纪西康变质板岩,也有古生代变质火山岩。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西康和古生代地层,并有大量应时脉和伟晶岩脉。黄金来自应时矿脉,岩金产于少数地方。最重要的金矿是开采黄金,砂金产于含金砾石层中。
金川砂金矿大、小面积开采最早始于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该区含金砾石层实际上分布在金川河两岸不同高度的阶地中,最高的是马厂砾石层,中间是“促进淋滤砾石层”,最低的是“俄热砾石层”。在调查了各种砾石台地的砂金后,他们得出结论:最广泛的砾石台地(如马场坪、格丹等。砂金集中的地区应选择。
65438年至0943年,岳喜新、关世聪、米泰亨、马、宋树河等赴新疆考察地质。撰写了《西山铁矿初步调查简报》,记载乌鲁木齐西山浅丘为侏罗系砾岩、砂岩、页岩地层,与南部二叠纪地层呈断层接触。侏罗纪地层有20层铁矿和10层煤矿,单层厚度不算太大。铁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菱铁矿,呈层状或断续豆荚状、透镜状、结节状。前者的品位往往低于后者,其铁矿石储量在7.5万吨以上。指出应在矿层系的西南延伸方向进一步勘探,扩大找矿前景。在新疆,岳喜新参加了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地层古生物、乌恰油苗、乌恰灰岩浸染型铅锌矿、乌恰康苏煤田等调查研究,完成了一系列专题报告。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和米泰亨合著的《新疆乌恰康苏煤田地质学》。本文详细论述了乌恰康苏地区侏罗纪煤田的地层、构造、规模及开发要点,对缺乏燃料的新疆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在1947-1949期间,岳喜新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北平分局工作的同时,还调查了历史悠久的山西大同煤田地质。结果是扩大了这个古煤田的外围前景,找到了一个20多米厚的单层煤层。还指出煤层夹层中有高岭土可作为陶瓷原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采取了先重点发展东北地区,再以东北带动全国的正确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岳喜新还积极参加了东北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他和王水对吉林通化七道沟铁矿进行了调查,确定这是一个前寒武纪沉积变质富锰铁矿,并提交了正式报告。正式开发后,该矿成为鞍钢重要的富铁原料基地之一。
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岳喜新带领青年地质学家到江西找煤,在赣北平乐(乡)坳大面积成煤带工作。发现凤城县附近二叠纪煤田构造简单,含煤地层和煤层相当发育稳定,有利于大煤田的生产。他们及时给中南地质局打了电报,迅速调来钻机,钻了很多煤层。仅凤城煤田就在500米范围内发现储量近亿吨。后来勘探到1000米的深度,储量又翻了一番。该煤田的开发对解决江西省煤炭短缺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淮北平原,没有含煤地层的露头,但根据淮南煤矿的勘探经验、淮北平原的地质条件和成煤规律,岳喜新预测该地区可能隐藏着大型煤矿。生产部门怕地下水多,不愿意勘探。岳认为,淮北靠近南方缺乏能源的工业发达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煤炭运输。于是,他坚持勘探,发现了一个大型煤田,后来成为安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由于岳喜新和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实践,华北地台平原区找煤的经验公式自然形成:“奥陶系灰岩+大平原=隐伏煤田”(因为含煤的石炭-二叠纪地层往往假整合在奥陶系灰岩上)。
浙江也是一个极度缺煤的省份,这个省的领导一直坚持在省辖范围内找煤。浙西浙北做了大量工作,修了铁路,收效甚微。岳喜新经过调研,认为浙江地质构造复杂,成煤地质条件差,花太多钱“树边找鱼”不值得。于是,他建议与盛产煤炭的安徽省协商,将浙江省边界附近的广德煤田划给浙江省开采,后来安徽省同意了,从而缓解了浙江省对煤炭的迫切需要。于是,广德煤田出现了“地属安徽,地属浙江”的奇怪局面。
岳喜新在领导和参与全国煤田地质调查勘探实践的同时,经常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参加了65438年2月5日至17年2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宣读了与王志伟、韩合著的《中朝地台石炭二叠纪含煤沉积》一文。指出在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数千万年间,中朝地台沉积了丰富的煤矿,沉积厚度向南增加,最大厚度超过1000米。上石炭统太原组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局限于南部,向北逐渐转变为陆相。下二叠统山西组及其以后的沉积物属于陆相。煤的沉积中心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分布,并按时代逐渐南移。沉积时的古地形北高南低,属准平原型,局部有隆起或凹陷带。自西向南逐渐过渡到台地边缘坳陷或山前坳陷带。煤的变质程度在地台中部最高,边缘部分较低。中部地区也显示出从东北到西南的带状变质分布格局。与晚期构造断裂带有关的岩浆侵入产生了局部的高变质作用。本文根据含煤岩系的沉积特征、煤的变质规律和后续造山运动造成的构造特征,将中朝地台划分为六个含煤区:(1)阴山山麓区;(2)山西盆地地区;(3)鄂尔多斯区:(4)贺兰山-秋子山区;(5)合淮平原;(6)河西走廊。这些地区的特点反映出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化。
1961,岳喜新发表了《浅谈南方煤田分布规律及找煤方向》一文,将南方煤田分为两种类型——地台型和煤盆地型。
他提出了四个找煤方向:
(1)老煤田,应向外延伸,扩大远景;
(2)寻找厚煤层带,特别是下石炭统和下二叠统;
(3)注意煤田的地质构造,在不对称褶皱的缓翼上寻找大煤田;
(4)注意煤质的变化规律,即煤变质深度的规律。
他特别强调要下大力气寻找隐伏煤田,告诫人们在含煤地层时代不要只着眼于传统的晚二叠世和侏罗纪,还要重视石炭纪、早二叠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他还指出,找煤要在面积、质量、数量上尽量满足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60年代初,岳喜新还指导王少伟等青年地质学家编制了《中国1∶300万预测煤图》,后来在1996年出版时又扩充到1∶250万,为全国煤田普查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图还获得了地矿部科技进步奖。
改革开放80年代,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提出要搞煤炭远景调查,其中一项就是煤盆地研究,主要是分析沉积环境,研究聚煤规律。面对新任务,岳喜新广泛查阅世界各国文献,亲自翻译国外沉积环境及相关问题的重要论文10多篇,大力介绍世界先进成果、新概念、新理论,供同仁参考。
他结合国内科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新的认识:
(1)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的大小、厚度甚至质量都不一样。
(2)中国地台经历了多次大的地壳运动,地台发生了分裂,由大变小,含煤盆地逐渐变小。稳定平台往往煤层较厚,而活动平台含煤地层相当厚,煤层较多,但层很薄,经济价值不大;
(3)山前坳陷和盆地内部是厚大煤层聚集的有利场所;
(4)古气候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不迷信前人提倡的边缘坳陷与成煤的传统理论,而是热衷于建立适应我国煤田地质条件的新理论。
技术管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岳喜新在矿产勘查方面做了大量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了10多项重要地质工作规范和部分固体矿产储量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他在总结各种成因类型矿床普查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中部分规范提出了重大修改意见或编制意见,如《矿产调查规范》、《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规范》、《煤、金、锰矿产储量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勘查规范》,使规范更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效果。他和他的同事们不仅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而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前苏联的专家机械地要求在储量高的地区多部署水文演练;岳喜新等人指出,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水文演练次数。
1959是中国国庆十周年。各生产建设部门、教学科研单位等都系统地总结了所取得的成绩。岳喜新还发表了《中国煤田十年地质调查勘探成果》一文,指出“一五”期间,中国已发现工业储量544亿吨,充分保证了“一五”期间煤炭工业建设的需要,同时“一五”煤田地质工作也初步解决了不同地区储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主要是通过在南方缺煤省区找到一些优质的大煤田,对“北煤南运”起到了很好的扭转作用。 还指出普查勘探中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电法、地震法等。)用于寻找隐伏煤田,电法测井用于寻找钻孔丢失的煤层,电法用于圈定老孔采空区。此外,利用煤岩方法结合实验室试验和工艺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煤的可选性和结焦性,并利用孢粉、光谱分析和沉积旋回对煤层进行了对比。所有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都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文章最后指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特别是要注意在交通便利、第四纪沉积量大的地区寻找隐伏煤田,使煤炭产地尽可能靠近工业或消费区,以保证国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岳喜新对基层地勘部门的成绩评价实事求是,严格把关。60年代初,国家储备委员会聘请他审阅《渭北煤田储量详查报告》。他看到这份报告只勘探了深部主煤层,舍弃了浅部煤层。他提出的意见是,这种“修正”的工作成果不应被认可。几乎与此同时,在四川攀枝花铁矿开发投产前,在渡口市实地审查攀枝花铁矿详查报告,有人提出补勘工作。岳喜新仔细审阅勘探报告后认为,他们的勘探工作做得很好,很细致,完全可以满足矿井建设的需要,没有必要补工,增加工作量。报告的顺利通过保证了攀钢企业的及时投产。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煤炭资源的财务底数,以便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为煤炭工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岳喜新竭尽全力组织和领导了云南、贵州、四川等重点省区的煤炭资源远景调查,直到他老去。他不仅组织领导了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远景预测,还进一步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聚煤期的聚煤规律、煤质特征和变质规律,论证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途径。
岳喜新学术造诣深厚,工作经验丰富,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尊重科学,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诚实包容,自律守纪,党性强。1994年8月30日病逝于北京。他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道德风范,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