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碧桂园的组织架构为什么会辗转反侧?

前言:

千企学堂“管理社区”每周分享一个案例,引导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大家能看到的相同事件中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入思考,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洞察力、结构化思维能力和企业管理系统观,丰富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上周四,我分享了一个碧桂园组织架构调整的案例。本文是一个总结。

深耕下沉市场的碧桂园,被誉为地产行业的拼多多,其强劲的势头背后是机构的实力和支持。

碧桂园从一个项目发展到上千个项目,从一个区域企业发展到全国企业,甚至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搭上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风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够清晰地认清市场,快速布局;另一方面是修炼内功,让组织发挥出不可阻挡的力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和周期更加复杂。对销售市场的有效判断和布局,已经成为所有房企的必修课。

5月11日,碧桂园悄然开始了组织架构的大调整,拆分出沪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15区域,向下拆分;此外,还改变了六个地区的管辖权。调整后,碧桂园的区域数量从47个激增至73个。

此次调整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市场容量、演出规模、管理半径、团队综合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合并或裂变措施。至于调整的原因,碧桂园表示,这是集团自去年以来主动进行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的最新延续。目的是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助于继续深耕三四五线市场。这个新的市场变化就是疫情过后楼市开始复苏,“小阳春”出现。这种复苏不仅出现在一二线城市,也出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而且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碧桂园也发现下沉的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复苏比想象中的更强劲。

事实上,近两年楼市波动越来越剧烈,今年疫情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对房企经营构成挑战。近一年多来,碧桂园、万科、保利等十余家房企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与之前的收缩和精简调整不同,碧桂园的新动作有扩张的意味。而且,碧桂园的组织架构调整并没有结束。4月3日,莫斌总裁在管理层会议上表示,未来可能会继续根据市场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进行调整,然后专注于深耕细作和提高效率。

在碧桂园的发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组织变革都踩在了市场和业务的点上。我们来看看碧桂园成立以来有哪些组织变革。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从1992开发第一个项目开始,碧桂园就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组织层级从二级管控发展到现在的四级管控,总部、大区等层级的主要职责和权限也在不断调整。

阶段1:二级控制。碧桂园于1992在顺德开发了第一个楼盘,随后在广州逐步向华南扩张。200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一阶段,碧桂园是高度集权的两级管控模式,总部直接管理各种开发项目。

第二阶段:薄弱区域的三级控制。2008年,碧桂园提出了全面扩张的战略。此时,碧桂园已经走出广佛地区,拓展到珠三角和长沙、黑龙江、湖北、江苏等全国区域。这时候总部直接管理项目就有点困难了,需要设置区域层级进行协调。但是区域权力是有限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我们后面也会提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三阶段:强区域三级控制。2010,莫斌进入碧桂园,出任总裁兼执行董事。总部授权该地区使之成为现实。三级控制模式一直持续到2017,2015年中期有一次战略调整。这种三级控制模式也为战略实施提供了支持。

阶段4:四级控制。碧桂园在2017年进入业务爆发期,“总部-区域-项目”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因此,建议在区域和项目之间增加城市公司,实行四级管控。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个阶段也进行了其他的组织调整,总体上可以说是碧桂园的收缩精简阶段。2020年,碧桂园经历了两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分别是2月份的部分区域合并,5月份的区域裂变11。这时候碧桂园就有些扩张的意思了。

无论是跟随市场脚步的灵活扩张,还是在行业下行趋势和市场收紧下的收缩精简,都可以看到碧桂园展现出其灵活的组织方式。

那么,碧桂园的具体组织架构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二。

首先看两级管控结构。总部定位为资源整合平台、重大决策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依托集团集中强管控取得相应成效。在这个框架下,每个中央部门需要承担系统建设、计划管理、日常管理、知识管理和协作的职责。

然而,随着碧桂园的规模越来越大,现有的模式显然难以推动公司的发展。隐患在2008年碧桂园启动全国战略后开始显现,随之而来的是效率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在金融危机和房市寒冬的影响下,碧桂园的销售和利润未能达到预期。

随后,2009年2月,碧桂园召开项目管理改革启动会,决定真正放权。总部只管理该地区,不再直接管理该项目。但是,由于有限的分权,区域此时只能发挥协调作用。遇到问题,项目还是会先找总部。

2010年7月22日,新任总裁莫斌的到来,为碧桂园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先进的“1+3”管理理念,突破了碧桂园以往垂直管理的局限,真正落实了“总部-区域-项目”三级管控模式,为碧桂园的二次腾飞奠定了管理基础。

所谓“三级管控”,就是总部精干高效,大区务实强势,项目责任落实到人。各层级的定位如下:总部:重大决策的平台,服务支持的后台,过程检验中心;

区域:管理中心,负责辖区内所有项目资源的整合与分配;

项目:任务中心完成,项目管理部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负责项目现场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的管理。

随后,碧桂园总部开始加大授权力度,帮助区域越做越强。在“三级管控”模式下,碧桂园推出了包括“1+3”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什么是“1+3”?

1目标:保证项目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三个中心:职能部门专注于服务项目,项目工作专注于保障营销,营销策划专注于项目利润和现金流;

三个抓点:抓项目质量、抓总部服务、抓绩效考核;

三级管控:总部精干高效,大区实干强势,项目责任落实到人。

但三级管控阶段下的碧桂园,并没有平衡总部与区域的权责关系。总部认为区域责任能力不足,选择性放权。地区觉得总部对其“束缚”太多,出现了“集权”和“分权”两种声音相互博弈。

为了使区域能够承担责任,总部根据项目的成熟度和地理位置将区域划分为超一级区域、一级区域和非一级区域,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司采取不同的管控方式。其中,超等级区域是集团内唯一未设置征地成本限制的区域;一级区可以由集团“9+X”授权,最重要的是在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直接提交土地决策委员会审批。

随着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管理层变动,碧桂园迎来了业务爆发期。2017年,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额约5508亿元,首次超越万科和恒大,成功“登顶”国内房企排行榜。

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管理半径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管理遍布全国的上千个项目,碧桂园正在进行一场组织架构运作,即在“区域”和“项目”层级之间增加一个“城市公司”,即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各大区开始放权,将项目置于城市公司的直接管辖之下。

地区总部只做体系标准、管理考核、帮市公司、帮项目的工作;市公司负责具体业务的执行,同时负责市公司各项目的管理指标。

在“总部-区域-城市-项目”四级管控模式下,总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的授权,使区域在管理城市公司时更加灵活。比如人才招聘,之前一般项目的选拔任用都是总部负责,但调整后这个权力逐渐转移到一些发展快、能力强的地区自行开展。

2065438+2008年中期,碧桂园提出了“快速稳步提升品控”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碧桂园开始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

2019年初,碧桂园整合了职能相近的部门,使集团的投资政策、财务、营销、成本、行政等重要业务板块更加高效和精简。调整后,碧桂园总部组织架构如下:

中心:有13个中心,包括投资策划中心、财务中心、成本管理中心、运营中心、设计管理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等。

部门:中心下设成本管理部、工程招投标管理部等37个部门。

事业部:共五个,包括产城发展事业部、新事业部、海外事业部、海外1+1事业部、创新与投资事业部。

今年2月底,在多家房企掀起网上卖房热潮的时候,碧桂园再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这项改革涉及总部和区域两级:

总部层面:投资策划和设计管理两个中心将合并为一个投资策划中心,进一步精简。

区域层面:整合部分业务规模较小的区域和相邻区域,有效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区域工作效率和责任心。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具体的区域合并,但更重要的是有些区域是裂变后合并的。比如之前苏南地区、滁州地区、皖东地区都是从江苏地区拆分出来的,这次苏南地区并入江苏地区,滁州地区、皖东地区并入皖东地区。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碧桂园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变化以及对公司整体的影响。

总部从直属项目中分离出来,这样可以更专注于公司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调整。目前总部12中心为区域线提供支持,五大事业部全面负责公司整体业务发展方向。

区域从协调总部与项目之间的弱管控走向管理中心,业务逐步下沉到所辖区域的城市公司,支持区域层面的分工与整合的灵活调整;

城市公司成为业务执行中心,在项目中实施。同时可以解决管理半径过大带来的问题,兼顾城市特点,对项目的管理指标负责。

至于碧桂园为何如此频繁地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其实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楼市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引发海啸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碧桂园激进的区域划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做出调整是必然的。更何况各大房企无法对抗政策变化和市场发展,做高周转,追求规模是必然之路。

主编:钱琪咨询|陈勇

来源:前旗管理评论

“谦管理学习社区”:旨在建立一个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分享交流案例热点的学习社区。每周都会举办一次管理经验的讨论,由钱琪的咨询师来分享。期待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本群没有任何营销广告,是一个简单的干货知识分享平台。)

如何加入社群:关注“前旗管理评论”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回复“社群”了解更多详情。快来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