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代表性的剧种?
2.沪剧流行于上海和江浙一带。东乡调是一种发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形成于清末的上海滩泉,其间受到苏州滩泉的影响。后来,它采用了文明戏剧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屈伸》。1927之后,屈伸开始演文明剧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学会成立,屈伸正式更名为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馈线板等。曲调优美,充满江南乡土气息,善于表达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鹿荡火》、《一个明星的相遇》等。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也有专业或业余黄梅戏表演团体,受到广泛欢迎。黄梅戏唱腔朴实流畅,擅长活泼抒情,表现力丰富。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生动著称。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神仙眷侣》、《牛郎织女》、《淮阴的故事》、《女人徐》、《夫妻看灯》、《打猪草》、《柳井子》、《蓝桥社》、《陆羽》、《王小六打豆腐》、《小溪店》等。
4.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身为翰林学士的关允石,深受汉族思想和文学的影响。他欣赏江南的风景,向往宁静悠闲的生活。后来辞掉工作,隐居江南,改名“傅毅”,在钱塘以卖药为生,自称“鲁花道士”。他擅长写散曲。他创作的曲调在浙江漳浦传给杨,后称为“海晏戏”,流传到明朝,是“昆曲”的开山鼻祖。自明朝中期以来,他统治了中国戏剧近300年。昆曲集唱、舞、武于一体,以其字典典雅、台词委婉、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昆曲中,鼓和宴控制着演唱节奏,曲笛和三弦是主要伴奏乐器,其演唱发音为“中州韵”。影响较大且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士祯的《冯明集》、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柯南集》和沈京的《艺》。还有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的错》、朱的《十五关》、孔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个醉鬼》、《秋江》和《追忆似水年华》。
5.淮剧又称江淮戏、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汉剧。起源于清代盐城县、阜宁县,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流行于淮安府(今盐城、淮安)和扬州府。一种说唱形式“门喊”是从农民的圣歌和田歌的“苗强”和“杨淼调”发展而来的,在当地汉族中很流行。它以一首独唱或二首二重唱的形式被称为尔克孜,它只是用竹板拍击。淮剧之后,又与苏北汉族的“香戏”合演。后来又受到徽剧、京剧(称惠家客)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6.滑稽戏是汉剧的一种新类型。抗日战争中期,上海曲艺独角戏在中外喜剧、滑稽戏和江南地方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流行于上海、江浙很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滑稽戏的音乐遵循独脚戏的“九调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以独脚戏、相声等民间艺术的表演为基础,也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