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出国求职简历
为什么曾经是湖北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从美国拿到加拿大双博士学位的他,会在异国他乡跳桥自杀?
只是因为他放弃了出国就必死的直觉,最终决定在美国拿到核物理博士学位后移民加拿大与妻女团聚,但是在加拿大找工作却没有办法。
即使在靠画画度过的悲惨生活中,他仍然坚信知识的力量,选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然而拿到新的学位证后,他的前景依然黯淡,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所有的希望。
我们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我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知识和理性,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行动顺畅,所向披靡。
但是,决策,无论好坏: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告诉我们“决策的基础是直觉而不是逻辑分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优秀的人总会有厄运,平庸的人也会有幸运的时候。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布莱克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
20多年来,他做过高管(国际出版公司的CEO,私募股权公司的投资总监),企业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投资人(一些小企业的资金筹集人和私人投资人),讲师和会计师。
基于对职业生涯中众多决策的理解,克里斯深入研究了其他管理者、企业家和投资者所做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审视了决策过程,并得出结论:
决策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一门结合直觉,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策的艺术。
第一,一个足够好的决定,往往是基于充分的经验和直觉的情绪记忆。
生而为人,从小到大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穿衣,吃饭,购物,…等等。大到考试,择偶,移民,求职,投资,创业,…等以后重要的事情。
正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尤其是关键时刻的大事选择。
而一个足够好的决定,往往是基于充分的经验和直觉的情绪记忆。
先说一件小事。前天元宵节,我妈打算做两格蒸年糕。做好的年糕吃完了,年糕刚包好,年糕刚填满两格,一切都刚刚好。
我惊叹我妈的直觉!有一次和我妈逛街,她准备买5斤腐竹,5.1斤。每次她估计时间,也是接近。
但有些人就是违背自己的直觉,而且是在关系到自己职业前景的重要事情上。
无论是江1979考上清华的时候,还是江1996保留清华副教授职务到2000年,她都是拿着全额奖学金去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的。她的爱国情怀都为江写下了宝贵的情感回忆。
1979年,17岁的姜到清华大学报到。在登上去北京的火车之前,江的母亲看着雄心勃勃的江,说道:
“儿子!你一定要学点东西,将来为家乡,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蒋在美国读博士期间于1999年底回老家过年。江的母亲拉着三十七岁的江的手:
“记住,儿子,无论你跑多远,你都是妈妈的儿子,无论你在哪里,你永远都是中国人。”
“别担心,妈妈!儿子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的!中国人想为中国人工作!”
江一心想拿到博士学位,他要像邓稼先、梁、陈、王步轩这些普渡大学的校友和科学巨擘的前辈一样,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当本世纪初向往北美发达国家富裕生活的妻子鲁把她为江准备的移民纸交给江时,江把它撕得粉碎,说:
“就算我死了,跳进太平洋,我也不会在加拿大生活!”
没想到一句话变成了预言!去加拿大是死路一条,这是一个明确的预感,也就是直觉,灵感来源于蒋满满的国内工作经历和母亲教诲带给她的情感记忆。
然而,2000年,当陆的妻子带着女儿先登陆加拿大后,给当时还在美国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的江打电话,说女儿想念父亲时,江开始犹豫了。
半年后,姜突然违背自己最初的直觉,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去加拿大与妻女团聚。
2001年4月,江以移民的身份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他后来的经历表明,这是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一步棋。
第二,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并且有能力做出正确决定的人。
当江第一次到达加拿大时,他充满了信心。他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了。只有几家公司给他面试机会。
只是外国人想真诚地告诉他真相。“我不得不说,姜,你真的很优秀。”但是你忘了,我们加拿大不需要核物理专业人员。"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我这辈子一直引以为豪的核物理专业,在加拿大竟然没用了。
但他并没有敏感地意识到,在加拿大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他选择了留在加拿大。
为了谋生,姜在一家涂料厂打工,半年仅挣5000元。但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我是清华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是普渡大学真正的博士。我能在这里呆很久吗?”
他想,既然核物理专业在加拿大像一只鸡,他就转行去别的领域吧。只要不是加拿大的冷门专业,就一定能找到相应的工作。
于是,他决定再次充分发挥自己的学霸天赋。
2002年,40岁的他,肩负着家庭和工作的各种压力和困难,进入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系再次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种种努力,2006年,江终于拿到了化学博士学位,成为了美加两国的博士。
“我要同甘共苦!一定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起初,姜在找到了一份研究基金项目的博士后工作。
然而,这项研究将于2006年7月底完成。换句话说,姜不得不另谋高就。
江投了无数份简历,却没有任何消息。他没有得到面试机会。
眼看着7月底就要到了,原本乐观开朗、坚韧不拔、敢于面对生活磨难的姜开始情绪低落。
7月20日工作了一天没有回家的蒋,来到多伦多的一座立交桥上,久久伫立,回忆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辉煌走向灰暗,百感交集,心酸不已。
时间悄悄溜到7日凌晨21。他像坠落的流星一样一跃而起,从桥上坠入深渊。
如果江在刚到加拿大时,没能找到核物理领域的工作,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冷静审视失败的概率,不盲目自信自己总会找到一份有新知识新学位的好工作,或者放下自尊毅然回国,他就不会在身后遭遇悲惨的人生。
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能够审时度势,有能力做出正确决策的人。
?写在最后
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蒋:17岁,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本科,四年后继续攻读硕士。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31岁时受聘清华大学副教授。
34岁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他想在38岁回国,和那些知名校友一样,投身国家大业,报效祖国。
当他的妻子陆坚持要移民加拿大时,他直觉地知道去加拿大将是一场灾难。“就算我死了,跳进太平洋,我也不会在加拿大生活!”
但后来在妻子的号召下,他违背直觉,改变了主意。39岁移民加拿大,与妻女团聚。
在找不到核物理工作的时候,他忽略了陌生环境中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能审时度势,放下自尊做出了回国或向清华校友求助的决定。而是做了一个决定,从零开始,到40岁再读书。
因为他坚信,只要在加拿大有博士学位,就能有美好的未来。
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压力,他终于在44岁时获得了多伦多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
他以为人生从此苦尽甘来,但未来却是一闪而过的光明之后突然一片黑暗。
六年的沉没成本!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却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结果。
这时,对未来悲观,绝望,放不下自尊,他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用自己一生所学再次为国家做贡献。
一个顶尖的知识分子就这样死了,他违背自己的直觉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面对异常情况的时候,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思路,做出正确的决定。
江的故事证明了决策的主题,无论好坏。决策不是科学,而是艺术。
我们没有普适的规律可以遵循,以确保完美的决策,但我们可以基于足够的经验和情绪记忆的直觉做出足够好的决策。
一旦违背直觉做出错误的决定,前景黯淡,聪明的失败者往往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个人只有懂得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前景好了,使劲往前推,前景平淡了,坏了就坏了。”经验法则,成为生活中真正的赢家。
可见,决策的艺术不在于拥有足够的知识,而在于拥有清晰的判断和睿智的决策能力。
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想获得在管理、投资、创业、婚姻、事业等方面不偏见/固执地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和经验。,你可以从这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好书《决策,好与坏》中感受到。
?参考
[1]王昭。中国医生姜为什么自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28日。
[2]陈·。加拿大移民回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7(14)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