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的人生记录。
65438年至0936年,王炳南奉中央之命,在杨虎城综合部从事统战工作,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震惊中外的事变中,王作为杨虎城与张学良之间的媒人,穿梭于杨、张、之间,为这一“出现突然,结局出乎意料”的事变出谋划策,与外界沟通。
后来,王炳南在重庆谈判期间,以杨虎城代理人、宋子文水利专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周恩来上校秘书、毛泽东秘书等头衔,活跃于沪、汉、渝、宁等蒋介石统治区和国民党元老、国民党上层、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爱国人士之间。他是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先驱,是周恩来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的联络人,是毛泽东与蒋介石会谈的见证人。
65438—0945重庆谈判期间,王炳南作为毛泽东的秘书,第一个听取了毛主席“另起炉灶”的战略思想。当时周恩来说:冰楠不仅是我的左右手,也是我的耳朵和嘴巴。后来,王作为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团成员,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的领导下,王炳南迅速敏锐地执行“另起炉灶”的政策,按时发出第001号外国公函,向世界通报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并表示愿意在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从65438到0954,王炳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代表,与美国代表就双边问题举行了长达9年的大使级正式会晤和会谈。9年会谈,王邀钱学森归来;达成了“中美承认愿意回国者在中美的回国权”的协议;在台湾省问题上,王炳南坚持原则立场,从不让步。为了捍卫主权的神圣原则,他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外交使命。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评价王炳南在中美会谈中“不是奸诈,而是强权”。
文革结束后,王炳南出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对王来说,这是回到他的老工作,熟悉它。王上台后,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新形势,提出了发展民间外交的新思路。他认为,民间外交广泛、深入、灵活,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民间外交可以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国家关系的发展可以为民间交流开辟广阔的领域,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民间友谊应该代代相传。因此,王炳南主张走出去,积极发展民间外交,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友协的很多同事都说:王炳南把中国的民间外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王炳南的品德和人格也给他的朋友和后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王炳南朴实谦虚,嫉恶如仇,待人真诚,没有一点架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谈判桌上,还是在与朋友的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他总是侃侃而谈,真诚相待,所以他有很多朋友;他是个乐观主义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总是沉着自信。他刚正不阿,爱恨分明,从不回应声音,东倒西歪;他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在遗嘱中写道:“回首往事,我无怨无悔,但我痛恨许多有用的工作没有完成。同志们只要想到我,说一句‘我是个好同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