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个人信息?

很多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都叫你“杂交水稻之父”。当初为什么要学农业,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回答:“学农业是因为一次意外: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家私人园艺场。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花儿很美;就在这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了。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窗外有葡萄。这些印象是重叠的。我觉得农村真的很美,长大后想学农业。如果当时老师带我们去的是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去学农业。”他坦诚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这个儿时的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祥辉学院(后更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袁隆平在外地忙碌了50多年。

关键字

试验地

如果我不在家,我一定在试验田里;如果你不在试验田,你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当然也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安江农校,位于中古盘七号田。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无菌苗被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在这片地里。然而,在18天之后的一个晚上,这些无菌苗都被拔光了,不知道是谁干的。

为了加快无菌苗的繁殖,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温度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很多适合培育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试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环种子公司总经理韦尔奇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韦尔奇把它带回中国,那年试着种植,并立即提高了产量。到2005年,美国已培育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600多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近654.38+00万亩。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和其他国家,已经尝试了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还是贪心,他要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省。

从研究杂交水稻开始,恐怕没有人统计过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待了多久。

袁隆平的第一任助理,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琪,从1966开始一直跟随袁隆平,至今已超过41年。他向记者算了一下,袁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该至少工作了90年。为什么这么说?老尹解释:按照湖南水稻生长规律,只花半年时间。同时,袁先生在南方各地设立了试验田,所以袁先生每年至少工作两年。

关键字

惨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种野生稻。

这种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碧湖和冯克善在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地里发现的。

1970 165438+10月23日早上,两人在这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三株雄花异常的野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来。经袁隆平证实,这确实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每个人都很兴奋。

原来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始终挑战权威,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上了探索杂交水稻的道路。

当时三系杂交水稻的理论已经形成,缺少的是实践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就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要实现三系配套的目标,必须解决杂交一代种子的问题。三系中,在普通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保持系和恢复系,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很难找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就像焦急的周瑜等人来了东风。师傅和徒弟为什么不欢喜?1972年,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诞生。第二年,三系配对圆满成功。从65438年到0976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其产量比常规水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成功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的基础上,成功研究出两系水稻。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向超级稻发起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字

大学生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袁隆平在评选中获得一致通过。他赢得了现场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加的粮食每年解决了世界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美国科学院院长切克罗纳发表了一篇有分量的获奖感言。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的学术机构。被一致推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几次与中科院院士称号失之交臂。

1991 5月,湖南省政府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委员(院士)候选人,但今年增补的34名生物系委员中,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宣布推荐,但袁隆平仍落入孙山。65438-0992袁隆平被湖南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授予“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5,经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很多人为袁隆平感到委屈。身处漩涡中的袁隆平一脸平静:“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养活人民。”

关键字

看到熟悉的场景就想起一个老熟人

《秋水怡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一首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业学校的校园里拉着小提琴,出神地演奏着这首名曲。

这时,附近响起一个女声的合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这首歌很清脆。袁隆平转过头,看到歌手是他的学生邓泽。这时,邓泽也正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他,仿佛在问,老师为什么这么沮丧?袁隆平不禁一动。邓来看老师了。

当时,袁隆平正处于感情的低潮期。突然,总有这么一个端庄大方的姑娘陪她聊聊天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了。渐渐地,邓泽在袁隆平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仿佛他就是自己寻找和等待的那个“秋水伊人”。

几年过去了,邓也走上了工作岗位。

有一天,邓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诗:浩瀚的天空/漫长的岁月/寻找的道路/我多么想牵手/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刺骨的风雨/寻遍南北/蓦然回首/斯里兰卡人民近在咫尺。

原来这是一首情诗。匆匆看完,邓不禁心跳加速。其实她早就暗暗许下了心,他们从此开始约会。

1964年正月,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样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帮了袁隆平很多。在田间,他和妻子一起寻找育苗材料,袁隆平基本上把孝敬老人、抚养孩子的家务留给妻子,很少过问。每次说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婚纱照留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羞涩的脸,袁隆平开心地笑了。

关键字

只有现实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做实事。这是袁隆平与众不同的风格。

1992,某媒体在头版刊登了讨论总结,表达了一些人的观点,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无稻”,即“稻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袁隆平大怒:他是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名声不能诋毁。袁隆平随即以读者的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题为《杂交水稻可以实现高产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光明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条短信。

除了袁隆平对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袁隆平对生活细节也很“认真”。

1995 10 10月,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粮食安全奖”,荣归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匆匆赶来,领导的随行人员向袁隆平建议,电视台再拍一张袁和领导一起从机场出来的镜头。袁隆平摆摆手:“这不行,违背真实性!”他干脆的回答让领导和随行人员很尴尬。

袁隆平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让很多记者印象深刻。他几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报道不能有条理,“摆姿势”,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在科学上一样实事求是。

项院士谈袁隆平:他从不坐普通班飞机。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李)“袁隆平院士不仅是科研上的伟人,更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前天,在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省城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CPPCC副主席姚守卓参加了会见。

姚守卓回忆起和袁隆平交往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我偶然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班,就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在普通班?’袁院士回答说,他一直在普通班。“按照相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卓完全有资格飞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飞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山说:“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敬业精神,与当前学术界的浮躁和学术风气相去甚远。”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手、影星的宣传比较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超男’应该多宣传多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关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人找他。但是,湖南农业大学每年都招收研究生。每当他接到我的电话,他都会准时来参加,亲自参加面试。”

【来源:红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