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其谈的猪院士怎么了?
“不管是熟悉的,记得长什么样子的,还是见过面的,只要微信上有农民,我都会回复。”在他的办公室里,这是余龙回应农民信息和接受记者采访的方式。余龙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农民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问题,甚至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他还会用视频电话进行“云指导”。
这是余龙在办公室回复农民信息。新华社记者周宇摄
农民经常去印度和玉龙问问题。临别之际,印和宇龙总会根据交流中了解到的具体信息,送上一本自己读过的,觉得合适的书给对方。"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大约有400本书被寄出。"印度余龙指着办公室的角落,那里有几堆他特意找来准备随时发给大家的书。
实验基地、帮助点、农场...印度和玉龙每年有100多天在全国各地出差,几乎没有假期。他的行程从不按天计算,而是精确到每一小时每一分钟。
他要求他的学生每年至少在养猪场呆100天,养两批猪,而博士生必须养四批。“如果有人达不到这些基本要求,就拿不到相关资金和待遇。”余龙说。
具有优良种质的地方猪是保证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地方猪种具有重要意义。在裕隆印度团队的支持下,长沙市长沙县计划到2025年,打造年产30万头地方品种“大围子猪”及杂交猪的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26.5亿元。印度和于龙团队还进行了宁乡花猪的全产业链研发,克服了当地养猪的困难。今年宁乡花猪能出栏45万头。
这是余龙(中)和农民一起展示黑猪。受访者供图
关心农民收入,印度和余龙也热衷于“直播”,近几年参加了四五场。今年春节前,他去云南澜沧帮当地农民卖黑猪,一天就卖了30多万。“接地气的院士!”“院士一定要帮助农民!”.....余龙的“带货直播”引来网友一片好评。
一声“哥”是印度和玉龙农民最大的信任。对此,印度人于龙表示:“对于我们农业科研人员来说,无论发表多少论文,都无法取代草根和接地气的研究。农民把猪养好,老百姓吃上好肉,是我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