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gt谁翻译的?

国际歌

《国际歌》是首无资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瞿秋白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首次在中国出现。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翻译成俄文并由陈乔年伴奏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演唱。1962的翻译再次修改。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整首歌的主题,世界上所有的翻译完全按照音译:“Interna Sonnell必实现。”

1871 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堡垒,导致革命失败。整个城市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者倒在血泊中。面对这种白色恐怖,法国诗人波特尔(1816-1888)满腔热血,写出了这首歌的壮丽歌词。

这首诗原名《国际工人联盟》,发表在1887年出版的波特尔诗集《革命歌曲》中。诗集出版后的第二年,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的工人合唱团委托业余工人德格伊特为这首诗作曲,三天后歌曲完成。这首歌是降B大调的行板,4/4拍。整首歌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三句常用歌词。下面是改编版的管乐。悲壮的序曲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了革命者不屈的气节;乐曲中间的旋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占优势的曲调(即F大调),总是庄严而雄浑,曲调中越来越透露出光明和希望;最后,音乐的前奏自然再现,在雄壮明亮的气氛中结束。

瞿秋白

瞿秋白,俄文名叫“克服恐惧,克服困难”,10月29日出生于常州市一个寒酸的士绅家庭。我把名字改成了曲双,曲双,后来又从“霜降”引申为“秋白”。他从小就生病,但他学习非常努力。他9岁进入常州市关颖小学,毕业前考入常州市附中。他喜欢谈论时事政治。1911年辛亥革命纪念日,他在祠堂门上挂了一盏写有“国丧”字样的白灯笼,表达对革命结果的失望和不满。

从外表上看,瞿秋白完全像一个文弱书生,多年来一直患有严重的肺病。年轻时,他的志向只是做一名记者和学者,但革命大潮一度将他推上了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位置。其间,他既留下了辉煌的成就,也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而犯下了盲目的错误。

瞿秋白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生长在苦难的中国。他想用外在的“天火”去燃烧,去改变整个社会。五四时期,他最欣赏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名言:一场暴动抵得上百万书报。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持续时,他主动去了那里。虽然他看到俄国因为饥荒变成了“饥饿的国家”,但他认为只有这种革命才是改变贫穷落后的动力。回国后,他成为党内武装斗争的第一鼓吹者,从病体中朗诵出《国际歌》的强音。

被称为党内才子的瞿秋白,是将《国际歌》正式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1920年,瞿秋白途经哈尔滨时,在俄国人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1923春夏之交,瞿秋白把这首歌翻译成了中文。此前,虽然耿继志、郑振铎(均为瞿秋白在北京俄语专馆的同学)以《国际第三党颂》的名义翻译了这首歌,但由于没有配乐,无法演唱。

瞿秋白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法文翻译的词和批注,《国际歌》在社会上传唱。现在的中文《Internationl》的歌词是小三在上世纪60年代初重译定稿的,但“内”字最早是瞿秋白音译的。

1935年初,中央苏区沦陷前夕,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人不便打游击突围闽西,想从那里变相去上海。途中,维和兵团拦截时,瞿秋白因肺病严重,跑不动了,被俘。起初,他自称只是个医生,在监狱里给上海的鲁迅寄信,希望能设法获得保释。就在案件处理的时候,同行的犯人中出现了一个叛徒,并供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声称,不必发表反共声明,投降,只要答应在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做翻译就行。对于这种看似爱面子,实则要他放弃的政治原则,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投降失败,下令处决。

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老师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他把瞿秋白送出了监狱,并设宴招待。瞿秋白面带微笑,走到一片草坪前坐下。他说了一句“这个地方很好”,然后从容地让宋的警卫员从他脑袋后面开枪。被战争罪管理局赦免后,宋希濂回忆说,瞿秋白在被处决前唱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国际歌》深深吸引了瞿秋白。

1920年,瞿秋白作为特派记者,赴莫斯科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途中在哈尔滨停留。165438+10月7日应邀参加哈尔滨工会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会场挤满了人。当主持人宣布散会时,全场高呼万岁,大家起立,激情高唱《国际歌》。这是翟秋白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充满彻底革命精神的歌词,以及充满激情的豪迈旋律,让瞿秋白精神焕发,兴奋不已,激动不已。

列宁曾高度评价《国际歌》,他在《欧也妮?波蒂埃在文章中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曲,但波蒂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播到了全世界。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扔到哪里,不管他怎么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不会说话,远离祖国,他都能熟悉《国际歌》。瞿秋白被《国际歌》深深吸引。

到苏联后,霍秋白在采访时、工人集会上、国际会议上多次听到大家唱《国际歌》,他自己也学会了俄语《国际歌》。

回国后,瞿秋白在65438年6月+10月65438+5月5日下午,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举办的德国共产党人李卜克内希、卢森堡烈士殉难4周年纪念活动上,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唱了《国际歌》。

《国际歌》已经传遍了中国。

为了使国人传唱和广泛传播《国际歌》,同年五六月间,瞿秋白住在表哥瞿春白家里,根据《国际歌》的原文(法文)歌词翻译成中文。在表哥家的一架小风琴上,他按着乐谱弹着钢琴,唱着中文翻译接受采访。

《国际歌》法文歌词中的国际歌(“国际歌”)一词有五个音节。如果翻译成中文,只有两个音节。两者相差三个音节,不太好唱。瞿秋白反复唱和琢磨,最后决定音译为“因陀罗·索纳尔”(现译“因陀罗·索纳尔”)。虽然《国际歌》的译词经过多次修改,与瞿秋白的译词有很大不同,但《国际歌》一词的翻译仍然保留了瞿秋白的音译手法。

6月5日1923出版了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第一期,刊登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但没有署名。在《国际歌》歌词前的后记中,瞿秋白表达了他翻译《国际歌》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使中国被压迫的劳动平民和世界无产阶级‘齐声响应’”。

6月20日,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在黄花岗烈士墓前举行追悼会。在瞿秋白的指挥下,大家唱起了会议期间学到的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了。

瞿秋白把《世界无产阶级国际歌》从国外唱到中国,并使之从国外传播到中国。在北平时,他把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教给亲友和爱国青年演唱。到上海工作后,他教党内的同志、工人、学生唱歌;在广州,他教农民运动车间的工人和同志们唱歌。

1924年5月5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辰106周年纪念大会。会上,瞿秋白发表了讲话,并与任合唱了《国际歌》。雄壮的歌声点燃了参与者的激情,台下会唱这首歌的同学也放声歌唱。舞台上雄壮嘹亮的歌声把会议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瞿秋白不仅翻译、介绍和传播了《国际歌》,更重要的是他一生都在践行《国际歌》。他一生致力于《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旋律。后来,毛泽东在一篇评论《二十四史》的文章中高度评价瞿秋白,称赞他“以命而死,这是不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