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近日举行的主题为“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工作者和校长探讨了核心素养建设的内涵和实施方法,强调核心素养是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领域顶层设计,但如何实施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这个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美国265438+20世纪技能合作组织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之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之为“综合能力”。虽然表述不同,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未来公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的疑问。
北师大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度回答“建设什么德性、培养谁”的“教育DNA”,它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丰富和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和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注重知识技能向注重‘以人为本’转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
“当前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需求最强烈,但也是最难、最慢见效的。”在一些地方,教育出现了能力分化、人格认证、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是人性化、多元化、个性化,形成快乐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实践导向。有研究指出,决定一个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父母的学校能否帮助他培养一系列的人格特质,如“毅力、自制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将类似的理解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的实施。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整体推进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素养教育体现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它的实施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科学评价。目前,教育部门和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看来,未来的核心素养将在高考改革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