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一个去塞罕坝的人?
从“一棵树”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的每一棵树都记录着生态文明的进步。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业,就是不忘初心的拓荒史,三代塞罕坝人,忠于自己的使命。是三代塞罕坝人以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绘制的奋斗史;是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铸就的史诗篇章。这不仅仅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代塞罕坝人,记录塞罕坝绿色接力棒的代代传承,让塞罕坝精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六个女人上坝》的陈彦先
说起塞罕坝第一代林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73岁的陈延先。
8月5日,作为第一代林人的代表,陈延先出席了塞罕坝展览馆复展后的开馆仪式。在参观展厅时,老人驻足良久,陷入沉思,才用照片、书信、文字讲述了“六女上坝”的故事。
作为“六姑娘上坝”的发起者,53年后的今天,陈彦贤依然对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上坝:放弃高考,去围场坝。
1964年7月,承德二中高三学生陈燕仙,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但“以身作则”的浓厚氛围,让她20岁的内心难以抑制将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激情。“那时候我们都在学习邢燕子和侯娟,典型的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陈燕仙说,同宿舍的几个好姐妹,如甄、王晚霞、史德荣、等,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去农村锻炼的想法。“每天晚上都要讨论很久,哪里难?哪里需要人?很快,我们得知,在围场坝以上的地区,国家正在修建塞罕坝林场,我们可以试一试。”
几个没经验的姑娘,要不要林场?女孩们又有麻烦了。
“一打听,住我家对面的刘去坝上当林场书记了。”陈燕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妹们,大家都兴奋地跳到了天上。”没有耽搁,我直接给刘写了一封推荐信。很快就有回复了,广阔天地,我缺人。只要不怕吃苦,我随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