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儒简历
没有王通写的隋书传记。王绩(其弟)、王波(其孙)、知望的《新老唐书传》虽都有提及,但都很简略,被称为隋末儒家。参考其他文献,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王龙在隋文帝登基之初,一直在等郭子博士的诏谕,并向隋文帝奏《兴亡图存》七篇,“论六世得失”,颇得隋文帝称赞。王家有很深的渊源,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李钟硕铭》中有“师十五年”的记载,说明王通少年时就精通儒学,学识渊博。
相传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王通曾“西行长安,遇文帝,奏和平十二策,尊王,微推僭主,审今考古”。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大约因为同乡薛道衡的推荐,他被授予舒舒左书和蜀王施琅。王通并不满足,很快就“弃官而归,任讲师”。
王通弃官回乡后,潜心研究孔子六经。据说他曾在东海受李煜教育,在会稽夏经学诗,在河东向关进贡。他很高兴在北平向父亲中华学习。王通经过潜心研究,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于是模仿孔子写了《王六经》,或者续《六经》。他开始在家乡白牛溪讲学。“高手往往在数百,仅河南董衡、南阳程远、中山贾琼、河东薛寿、泰山姚毅、太原文彦博、京兆杜衍等。十余人皆帅,姚逸慷慨,方得理;薛寿懂,方志庄周。”这个记录一般是可信的。初唐名臣方和也是王通的弟子,但据考证,并非如此。
主要作品后来评论说,王同好寻求自己的名字,并模仿孔子的六经续。他在河粉讲学时自称“王孔子”,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著作《续六经》失传于唐代。《景源》一书,由王彤、薛寿、阮毅题写。经考证,视为伪造。
今天对王通思想的研究主要依靠《钟说》一书。有人怀疑《钟说》一书是赝品,但多数学者认为,该书虽非王通所撰,但最初是由王通的弟子姚逸、薛寿所编,大体上是对其老师言行的回忆和记录。但这本书到了王通的儿子王夫庙后,又被王夫庙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甚至后人怀疑是伪造的。其实钟硕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正如朱曾经说过的:“让孩子记住他的言行是有好处的。虽然是后世的赝品,但也不会假多少。它需要有个人的毛坯模具,这样才能装饰。”这个说法有道理。
《钟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仍有许多可贵之处。政治上,王统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主张“仁政”、“三教合一”,基本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索“天人之事”。他围绕天人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表现出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方面,王通写了一篇关于诗的原则,关于政治和宗教的运用,主张改革文风的论文。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