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名家点评

继承传统在于创新/葛玉清

我第一次见到刘鑫是在2007年底。几个书画朋友聚在一起喝茶。一个倒茶、站好、擦桌子的小伙子,总是在我们身边忙忙碌碌。他的得体服务自然到位,大家无话不谈。展纸玩墨必不可少,但两位老人让小伙子先开了笔。他没有拒绝,把笔蘸上香墨,在早已摆好的宣纸上作画。只见他胸有成竹,落笔,时而勾勒线条,时而泼墨,再现生活场景,墨韵满怀敬畏。在场的人屏住呼吸,欣赏这幅北方风光图的完成。这时,“不知庐山真面目”“刮目相看”成了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后来几次接触,让我明白了刘鑫不是“言而有信”,实际上是“不怒而威”。他更注重绘画和人格,具有较高的文学格调、良好的人格和思想追求。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他调皮的时候从来不忘用树枝在地上画一幅画,然后就迷上了童书,画册之类的。他的爱程度并没有被他的新衣服和美味的食物所打动。在启蒙老师周鼎先生的悉心教导下,他立志要画出世间所有的美景,沉迷于画的东西,经营书店,查阅资料,请老师访友,每当有画展,他都宁愿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1983被邢台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录取。经过素描、速写、色彩、山水、花鸟、人物等系统和学习,他选择了山水。于是他对秦汉时期的原始彩陶与青铜艺术、雕刻与绘画,再到魏晋南北朝到盛唐文化,从敦煌壁画到五代,以及宋代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以及赵孟頫、元四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与发展,如“书画同源”、“明四家”、“清四僧”、“四王”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研究了郝静。从中可以找出“善为云顶,四面俊秀”的绘画特点,通过雪寒林等平淡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力求绘画上的独到和独到。借鉴赵孟頫强调意境创造、主张“存古意”的理论,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努力解决笔墨问题,也就是说,在了解了物体的“形”与“质”之后,他寻求“神”与“气”。他尝试了第一次的喜悦,但更多的是探索的艰辛和失败的苦恼。他常常画到半夜,饥寒交迫,东张西望,滋味难言。

2004年来到北京,他的笔墨逐渐成熟,更多的是陶冶心性、认知和理念。所以他注重“境”、“意”、“势”、“迹”、“象”的培养,中国画从来都是借助笔墨材料来表现艺术家的心灵和境界。画由心起,诗由心起,精神境界决定艺术风格。国画是心画,是艺术家联结时代、思考一切的心灵的体现,是在眼中升华的过程,是“外教之性,中国之心源”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近百年来,西风东渐。他深刻理解林风眠先生“调和中西艺术,创造自然艺术”的论断,并大胆创新。他画面的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融为一体,都成为了一种现象。轻墨一气呵成的泼洒,让画面充满了混沌和空虚;重墨染墨,干笔皱擦,随意写生,豪迈豪迈,淋漓畅快,力求到家“虚静”的精神写照。

“道不传人,人可传人。”他通过努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刘牧和李小可认为他“有思想,有价值”。为了深造,他去了中国国家画院,师从卢禹舜、曾来德和刘牧。他为人正直、低调、有思想、高尚,赢得了老师和同龄人的高度评价。

在此期间,他珍惜每一点时间,汲取营养,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笔墨语言和符号。作为主流艺术,首先要继承传统的笔墨,要有深厚的文化思想,要永远站在大道上。他深刻认识到作品应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天地间有许多美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则万物自容。”他找到了自己的契合点,以主观的思维意向来反映众生的精神面貌,解读社会,宣泄感情。

以陶渊明的诗为索引,顺着思路去寻找一种与世无争、宁静致远、修身养性的闲适生活,是一种世外桃源。把她当成一个美丽的梦,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压力、迷茫和焦虑。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宁静,祥和,勤奋的生活场景,让人思考,放松,心情舒畅。这就叫美。作为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去理解社会和人生,积极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把这幅画命名为《桃源之梦》,这一系列作品都有卢禹舜老师详细的分析和点评,并一直指导形成,说:“还是有本事的”!

可能是他开悟了,灵感一直跟着他,想出了一个作品叫《有道在初》。创作灵感来自《道德经》,其主题由卢禹舜老师对八大浪费的沉思而延伸。画面中描绘的胡杨树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融于浩瀚的天空和无边的大地,在阴阳互动的大自然中遵循自然规律,肩负起各自的责任并默默遵守,也是激励人们奋进的灯塔!我和刘鑫是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的,很有缘。他真诚、执着、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却立志走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坚持,坚守,大胆实践,探索,尝试。他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和对现实社会文化领域的客观认识。坐立不安的同时,他更有一种体现时代特征的沉默、冷静、深思的内在态度。他的“梦想天堂”的想法源于他对精神家园的希望,他的作品明确了主题,注入了人文精神。追求一种遥远、神秘、宁静的境界,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美和对美的向往!精神是一部好作品的内在支撑,他有这个意识。

愿刘鑫坚守这片净土,用纯净的心灵和灵动的精神描绘天地之美,愿刘鑫在不断探索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河北南宫画家卢禹舜,来国家画院书画进修班学习,在山水画方面成绩斐然。真是可喜可贺。

当代中国画的学术追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传统。求笔墨的传统,风格的传统,传统的精神。这类画家注重临摹、笔墨来源、风格图式的传承,认为保持笔墨风格就是保持和维护传统精神;二是求创新。寻求全新的笔墨,甚至不怕抛弃传统的笔墨语言体系另辟蹊径,抛弃或彻底抛弃传统的风格和图式,创造全新的图式,追求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比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前者体现为继承和延续,后者体现为融合和发展。事实上,传统不仅仅是静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化是传统的根本规律。明代王世贞早就发现了这个道理,他说:“景、关、董、鞠,李成、范宽,刘、李、马、夏,大迟、黄河,都是一变一变的。”王世贞说的是,画家在同一传统中追求的是变化,求变是传统的根本方法,传统因变化而丰富精彩。

刘鑫对山水画的追求属于第一类。他尊重传统,努力求变。他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传统的笔墨和传统的山水风格,并将它们融入到他的研究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的路,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张脸。他更加求变,在写生中追求新的符合时代的山水意象和风格,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来到国家画院之前,他对如何进一步升华感到迷茫。一年的学习让他豁然开朗,渐渐开悟,渐渐觉悟。他更清楚地知道,坚定的传统,应该是求法、求精神,而不完全是古人的笔墨痕迹、意象组合。一年的学习,又临摹,又写生,创作痕迹,创作意象,创造一种新的体验,一种新的境界开始诞生。刘鑫说,他从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重新认识了渔、柴、耕、读的古老命题,从时代的蓬勃发展中体会到了不同于传统的笔墨。他有一批新作品。新作品和来国画院之前的作品相比,应该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看刘鑫的山水画,会让人对他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家乡父老对他寄予厚望,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我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画出更好的作品。

刘牧2065438+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