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大师简介

不空大师简介

不空(梵文,Amoghavajra),或不空智,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卒于唐代宗大理九年(公元774年),享年70岁。他是密宗经典到中国的翻译。目前学术界对空的发源地尚无定论,所有资料多指向空的发源地中亚。

据《大唐大圣赠司空达以纠正三藏在广智的行为》和《和尚传说》中记载,不空早年父母双亡,随叔父四处游历。十五岁在东印度(669 -741)师从金刚智,随师父到汉传法。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洛阳广佛寺受戒。此后定居汉,研究汉语言文化,参与《金刚志》的翻译工作。

不空是“开元三杰”(另两位是须弥陀佛和金刚治)之一,是唐代使密教兴盛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等皇帝,都皈依佛门或邀请他们参与翻译佛经,使得当时的王公大臣都非常支持传播佛教的活动。除了传播佛教的活动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密教经典,在中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著名作品如《一切如来,大乘真象,三昧王经证》、《普贤菩萨愿赞》等。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不空是继玄奘之后唐代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晋刚之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死于洛阳。他遵从师父的意愿,第二年尊重朝廷的命令,带着弟子去了狮国(今斯里兰卡)。在狮国的三年间,他待在阿贵里的普贤(生卒年不详),苦学秘法。在求学期间,他还积极搜集当地的佛经,主要是密宗经典。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回到长安,住在裂寺。同年应邀入宫立“曼陀罗”(密宗修行的图腾),为玄宗传播五经。与此同时,他也迁到长安的精英寺,开始从事翻译、印心和教学工作。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再次奉命前往狮国。当他到达南海县时,他被命令长期呆在这里。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到武威开元寺从事印心和翻译工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公元703年-公元757年)起兵攻取长安,却在当年被传唤到长安,暂住在大兴寺。苏宗收复两京之前,翻译事业受到干扰。但苏宗收复北京的第二年,就建议在中国搜寻印度典籍,然后进行修复和翻译。之后的十七年,在汉收集的印度典籍和翻译家在国内带来的典籍,主要是在大兴善寺翻译,而不是作为主要翻译家。据《宋高僧传》。以不空为首的翻译团队翻译了77部藏经,共计120多卷。后来,他们把翻译成果连同目录一起提供给皇帝,翻译队伍中的僧俗人员全部受到朝廷的奖励。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有人建议朝廷重修五台山文殊殿。这座寺庙的维护为神话教今后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据点奠定了基础。

“非空”的思想横跨两大宗教,但并不是特别推崇密宗思想,而是认为密宗修行比所谓密宗(大乘)修行更快。在教学思想上,他特别重视般若经、华严经、达吉经等经典。此外,由于佛教传说中国大陆是文殊菩萨,故重新翻译了文殊菩萨的《庄严功德经》,使文殊信仰更加普及。在密教方面,注重杂类和钻石界的经典,如《金刚大道场经》中的仪轨为杂类译写;在金刚类中,有《金刚鼎景宜记》(残卷)等作品。

不空死于唐代宗大理九年(公元774年),举国哀悼。由于对不空的失望,唐代宗甚至三天拒绝出庭。后来,戴宗在大兴善寺后院立了一座塔。然而,由于不空与唐朝皇室关系密切,深受皇帝信任,因此多次获得批准。永泰元年(公元756年),他被封为“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代宗赐“开府服三司”封号“卫国”。同年去世后,又被封为“司空”甚至更“辩”的谥号,称为“司空辩广智非空三藏商”。后世将鸠摩罗什(334-413或350-409)、甄珍(499-569)、玄奘(602-664)并列为四大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