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文化中的鄱阳湖方言
任何一种方言都存在“文白异读”的现象,口语的发音普遍比书面语古老。如鄱阳镇方言“汪”、“王”、“蚊”分别读“慢”、“芒”、“门”,保留了古时候的重唇音。鄱阳方言异读的特殊现象是“一字三音”,如“青”字,其中“忧”、“地”、“低幼”的辅音分别发音;“白鱼”的“白”字在口语中有时读作“耙”,有时读作“力”;“乐”在普通话里是“悦”的意思,年轻人是“堕落”,老年人是“邪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恶”音在现代汉语拼音中要标上ng。Ng是辅音,在普通话里只做韵尾,不做声母。而在鄱阳方言中,北京话零声母的字多为ng声母,古县都端板周边方言“五”的平声是发ng,属于中古音。鄱阳方言保留了大量这个声母的中古音,如普通话A音系中的安、艾、短、爱、暗、岸、忍、大衣;E音系中的锋面、俄语、鹅、饥饿;鸥,欧,欧,欧,欧在o音系;我和lie在W音响系统;压、鸭、牙、芽、雅、雅、滚、美、眼于Y音韵。黄颡鱼的“为”字是额头的意思。因为“儿”和“丫”在鄱阳方言中都是ng声母,元音比较接近,所以鄱阳镇人把“黄头”误写成“黄丫头”、“黄丫头”、“黄丫头”也是可以理解的。禁忌语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文化。筷子在古代汉语中被称为“筷子”。后来有些地方的船民因为怕“筷子”和“住”谐音,改名叫“筷”,后来干脆叫“筷子”。至今,鄱阳莲湖船民中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吃鱼不能提“翻边”二字。商人怕“赔钱”,所以把猪舌改名为“挣钱”或“口心”、“口条”宋元时期,当地方言常把外阴称为“马”,所以把月经布称为“骑马片”,把马桶称为鄱阳方言中的“马桶”、“马桶”也不能说没有由来。此外,鄱阳方言中还有一些词语,如团语、寿方、八仙、神府、顺风、香锅、香种等。在黄岗自然村,人们在说话时经常会改变“曹”字的声调,这也与民众的避讳心理有关。这些你不懂,人家会说你“不懂回避”。
方言也与民俗密切相关。如果孩子连续打喷嚏,大人会依次说“千岁”、“万岁”、“迪迪狗打喷嚏”。鄱阳人习惯把孩子比作狗,因为狗便宜。这些话都是为了好运,希望孩子长命百岁。有时候大人打喷嚏会说“谁想我了”“谁在背后骂我了”之类的话。也可能是旁边的人说了一句“要下雨了”,友好中带点嘲讽的意思。在鄱阳方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词语,仅在婚育方面就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发起媒、过门、裁缝、取八字、看钱、做鞋、送礼、暖屋、开脸、上顶、伴娘、结婚、抱娘、拜堂、三朝、生孩子、爱蛋等等。表达同样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早孕反应:鄱阳镇人说“伤胃”,古县人说“做鬼脸”,黄冈人说“显德”,鄱阳北部的柘岗等人说“得病”,让你惊叹鄱阳方言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