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留学生都是些什么人?
从1912到1949中华民国成立,再到1949国民党宣布撤出大陆,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影响下,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留学教育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民国成立后,留学生成了社会的宠儿。宋当时就直言不讳地主张:“最初的政府必须用一切革命党派,而不是旧官僚。”(1)革命党大部分是在中国留学的学生,这说明留学生在当时的日本政治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简明起见,我将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分为10-20世纪20年代和30-40年代两个时期,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留学热潮,下面将详细说明。
10-20世纪20年代民国成立时期,留学运动在地域上有所分布。这期间,日美欧留学齐头并进。与晚清时期的留学生相比,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在留学专业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不仅专注于西方器物学的研究,还涉足其他艺术和文学领域。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确实学了中西。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日本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氛围。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和探索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留法勤工俭学和第一次中苏合作两个高潮为代表。
1965438+2002年2月,蔡元培、吴、李世曾、吴稚晖等人发起并组织了留学社。为了落实留法学社的工作,李世曾等人发起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因为当时法国的一些工厂需要廉价的中国工人,齐如山等人借此机会招募了一批中国工人,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这一制度为贫困家庭的年轻人想出去读书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留法勤工俭学协会的成立,使勤工俭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并逐步发展壮大,为留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16年,在法国渴望有大量华工的前提下,中法双方同意成立中法教育会。次年,蔡元培、李世曾、吴等人回到北京,成立了北京中法教育会。1918后,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校,积极招生,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当留法勤工俭学酝酿发展的时候,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借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留学法国的热潮达到高潮。这种高涨有许多原因。在国内,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广大进步青年“无书可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引进各种主义丰富的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竭力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老百姓的胜利”。看到了“劳动”的力量,一股强大的“勤工俭学”思潮兴起,“勤工俭学”思潮的出现为留法达到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北洋政府的严格控制,不可能直接向俄国学习。所以,很多俄国革命家待过的、离俄国近的法国,就成了万里云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