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中生,想找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这个人应该有尽可能多的美好品质。
虽然受到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试图打破素食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但始终摆脱不了从小接受的教育,所以半途而废。19岁时,他被驱逐出种姓身份,漂洋过海来到伦敦求学。外来的文明一度让甘地深感自卑,拜倒在他的脚下,宗教刻板印象的束缚让他在全新的环境中无所适从。经过短暂的迷茫和摸索,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吸收了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律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回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法律工作,但遭遇挫折。第一次代表别人打官司,临阵退缩,砸了锅。半年后,他回家,在哥哥和亲戚的支持下,在家乡拉契科特维持律师业务。他的律师业务没有起色,令人窒息的环境让他感到压抑。当一个来自南非的印度人的病例来到他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南非。反抗在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英国殖民地南非,作为有色人种的甘地遭受了一系列的歧视和侮辱。民族自豪感和他的同胞在这里遭受的苦难促使他领导反对南非印第安人种族歧视的斗争,并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片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否定了他曾经推崇的西方文明,培养和锻炼了他从事公共工作的能力,掌握了成为一名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反对种族歧视的艰苦斗争,为南非的印度人赢得了基本的平等权利,也从中成功地检验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和非暴力的理论及其实践。然而,在这个反歧视的过程中,甘地仍然对大英帝国充满幻想。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在他回国的最初几年,他乘坐三等舱走遍了印度,以更多地了解他久违的祖国。一年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他的思想,从事非暴力斗争,并试图发展非暴力理论。他支持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希望获得英国的怜悯,给予印度自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当局的行动让甘地从大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作家。1919年3月至4月,为了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了全国性的公民抗命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停公民不服从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在哈里发和旁遮普问题上继续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了甘地的幻想。随着印度全国反英斗争的高涨,甘地的不合作思想日趋成熟,他在哈里发运动中率先发起了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法院、学校、爵位和洋货,进而将其提升为全国反帝斗争的形式。1920年9月,在加尔各答召开的国大党特别会议和65438+2月召开的Naper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和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大党的现实目标。因此,国大党从一群主要依靠宪法手段的少数上层人士,变成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地在国大党的领导地位由此确立。此后,无论是否在国大党工作,甘地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影响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方向。1922年2月,由于运动中发生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造成国大党内思想混乱。甘地也在监狱里。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人民的士气。1929 65438+2月31日,拉合尔国大党年会通过决议,争取印度独立,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名志愿军开始了“盐长征”,拉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运动期间,甘地与州长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结果,群众运动松懈下来,被英国残酷镇压。1934 10由于再次与国大党领导层产生严重分歧,甘地宣布辞职,但他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层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了尖锐冲突,以至于他两次被解职,又因为英国政府顽固拒绝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邀请甘地回来。这一时期,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转变。1942年4月,在印度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日寇逼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从印度撤军”的口号,先后在1940 ~ 1941发动了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并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甘地被囚禁到5月1944。战后,内忧外患的英国政府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压力,同意了印度的独立要求。但由于印巴长期以来的分裂和对立,以及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裂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的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又无能为力,只好接受分治。独立后,甘地赢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高度尊重,却被边缘化,他为之奋斗终生的非暴力理想被束之高阁。然而,宗教仇杀和混乱分治后,甘地竭力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绝食来帮助平息大规模的教派仇杀,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一个狂热的印度教教徒的枪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