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安徽。有哪些特别的艺术表演?
唱民谣。流行于皖西农村,春播后除草时,男女农民三五成群,一边拔草,一边唱歌。往往是一个人领唱,大家和唱,此起彼伏,歌声嘹亮。而且大部分都是情歌。
唱大鼓。流行于皖北城镇,多为民间艺人。敲鼓时,人们围在周围,说鼓的主题多是武侠或历史传说的爱情故事;边敲边唱,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
讲故事。流行于安徽中部城镇,也逐渐走向农村,一般都是职业艺术家。盲人算命师也很会讲故事,还会演奏胡琴伴奏,大大增加了艺术色彩。
讲个故事。在农村,炎热的夏天,男女老少通常会聚在一起乘凉,其中擅长口头表达的农民会详细讲述传说中的超自然故事。
讲笑话。在城镇和乡村的茶馆里,大多是老人聚在一起,经常讲幽默的笑话来消磨时间。
说个别扭的密码。一般来说,训练孩子说话清晰,也能让孩子思维敏捷,增加语言知识。
第二,比赛灯
春节期间的花灯大多是在元宵节前后举行,花灯形式多样。
龙灯
龙首形象威武,龙身以棍为材,由数节组成。龙尾自由摆动,龙皮画在纸上。这是七彩龙。还有稻草做的黄龙。舞龙时,有人把“龙珠”举在身前引导。舞龙盘旋,上下翻腾。有滚龙、穿龙、跳龙、盘龙、游龙等。舞蹈气势磅礴,与“龙珠”共舞。
狮子灯
舞狮和青狮是有区别的,都是用竹条做的。舞狮披着狮毯。跳舞时有文武动作,如挠痒痒、舔头发、打滚、抖头发、打球等。,而武舞则是跳、爬、打、踩球等。两位舞狮者配合默契,深受群众欢迎。绿狮涂成绿色,一般是一对公母。雄狮脚下抱着彩球,母狮脚下抱着一只幼狮。狮子的腹部下面安装了两根棍子,方便跳舞。青狮有玩球、喂食、互相爱抚等温柔的舞蹈。
白象灯
把棍子扎成象形图,贴白纸。表演时主要突出躯干的动作,如转鼻、勾鼻、喷水、进食等。
[灯笼]
用棍子扎成马的形状,糊上彩纸。这盏灯分两段,绑在人的腰上,像骑马一样。舞步包括爬行、飞奔和跳跃。
[麒麟灯]
把它绑成独角兽形状的灯。跳舞时,灯可以独自进入新婚或无子女的家庭,进入内室,边跳舞边唱麒麟歌,给这些家庭带来吉祥、喜悦的感觉。
[蛤壳灯]
漂亮的姑娘背着河蚌,小伙子扮演渔夫抓河蚌。渔夫摸蛤蜊时,头、手、脚常被蛤蜊壳夹住,引得观众大笑鼓掌。有时还加上一只鹬的扮演者,三人演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传奇,颇有深意。
干船
竹子绑在船架上,外面贴着彩纸。姑娘扶着船,站在船里,左右摇摆,边走边唱,像水一样航行。另外四名扮成船夫的男子站在船外划桨,还表演了《白娘娘》、《徐贤》等童话。
[灯笼]
又称散灯笼,种类繁多,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的人物灯笼,有猪、鸭、鸡的动物灯笼,有鱼、虾、龟、蟹的水族灯笼,有蔬菜、水果灯笼,还有各种各样的灯笼。淮北有鹌鹑战斗灯。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春节期间(元宵节前后),花灯通常由龙牵着,其次是狮子灯、花船等,载歌载舞,如火如荼,赢得了观灯者的掌声和欢呼声。家家户户和商店放鞭炮接灯,给人们穿上红色和彩色的蛋糕和香烟。元宵节往往会持续几天,用欢乐忘记疲惫,在春节期间尽情唱歌娱乐,迎接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