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学生的三个心理问题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成为心理上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处谭鹏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经济困难容易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否定自己,因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自卑。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学校里的其他学生有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努力。但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窄,学习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受到打击时容易自卑。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贫穷的家庭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倾向于自我封闭,交往范围狭窄。

三是迷茫的求职心态和恐惧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既要考虑自身发展,又要考虑家庭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压力。此外,一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不满和失望,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党总支书记韩香畴也很关心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和抑郁会让贫困大学生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经济窘迫是他们不想谈的,怕同学可怜。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他们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其他学生无意中开玩笑,对他们来说可能听起来像是嘲笑。他们也认为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这不仅给自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使自己容易受到更多的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立甚至敌意,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宁愿自己努力也不愿轻易求助。调查显示,56%的贫困生心存感激但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学主动提出帮助你”,31%的贫困生不愿意接受“无偿援助”,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被别人看不起,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