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的教育对策
根据青少年的活动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形成批判、比较和设计的能力。香港传媒教育家何易慧表示,从接触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并不弱,但这是因为学校或家长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使他们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启发,学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媒体每天呈现的社会时事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素材。教师应该抓住机会,鼓励和引导年轻人讨论,启发年轻人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新加坡学者伊恩·韦伯(Ian Weber)认为,“21世纪的数字生活围绕着四个关键目标”,即“让文化产品易于理解”、“让批判性思维可见”、“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决定的能力”。这也是他所谓的“数字素养”的核心。他指出:“青少年的革命性体现在他们维权的过程中——他们质疑传统,然后创造一种新形式的实用文化,并适应这种新形式。”他提出的数字素养教育方法有:“学习”(通过调查讨论)、“倡导”(团队,营造培养数字素养的紧迫感)、“关注”(让社区、老师、家长关注)和“激活”(灵活运用形式和方法)。这些方法在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也是值得借鉴的。
必须认识到青年亚文化是消费的主要趋势。由于青年亚文化的客观存在,遏制和限制并不可取,而应该加以引导,以丰富生动的文化产品和娱乐形式积极占领新媒体领域。放弃新媒体领域,意味着放弃传统价值观。因此,针对当前数字媒体的流行趋势,及时制作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口味的文化产品,将传统教育内容与数字媒体有机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同时,也不能简单否定其价值,而应冷静分析,以质疑和反叛的精神肯定其积极因素,以形式肯定其创新价值,并给予合理引导,揭示其不足,认清其是非。英国学者苏格曼指出:“青年亚文化是广大青年的新鸦片”。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媒体消费含有某种“新鸦片”,这是一种误导。强调虽然有一些特例,但养成教育仍然是大多数人成才的主要途径,从而将青少年从对数字精英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让青少年从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不把学习当成畏途,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这也是防止青少年把网络媒体虚拟社区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家园。
就青年媒体所接受的亚文化行为而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青年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明确使用媒体的目的,了解媒体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合理安排使用媒体的时间,知道如何建设性地使用媒体来发展自己。二是让他们了解媒体的运作,比如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以及编剧、导演、演员在电视节目中的职责;再次,要区分不同媒体内容的性质,如对新闻、娱乐、电视剧、电视上的广告等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四是观察传媒业对社会的影响,比如网络语言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虚拟现实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
此外,青少年亚文化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最迫切的是强调媒体的自律。在市场经济时代,媒体伦理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为了收视率、发行量和点击率而过度迎合青少年亚文化的需求,过度夸大亚文化,客观上助长了青少年亚文化的盛行,客观上造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因为青年亚文化毕竟是青少年创造的文化,又因为他们的身心还在发展中,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未成型的阶段,难免对青年亚文化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价值观、世界观中的模糊意识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媒体的自律是对社会负责。全社会都会对媒体进行监督,强调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因为青少年毕竟处于不成熟的心态。
同时,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渠道,强调主流传统和健康价值观的传授伴随心智完善的全过程。有研究者对北京等地的青少年进行过调查,发现一些流行文化的东西实际上已经被放到了经典的位置,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介绍比较少,以至于青少年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如果文教工作者来在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上做一些有益的工作,青少年在媒体的使用上就不容易走极端。
青年亚文化是阶级和种族差异的最早产物。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青年文化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结合,青年亚文化在媒体的使用中应运而生。在这种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必然会遇到挑战。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得到启发。20世纪中前期,虽然青年亚文化的叛逆精神造就了西方青年放荡颓废的生活方式,那种放荡不羁的青年亚文化一度造成了西方国家各种青少年犯罪,如吸毒、抢劫等,但也造就了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文学、摇滚乐等文化艺术形式。这说明青年亚文化有引导的一面。只要引导得当,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就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介,正确对待媒介文化。这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技能,还可以使他们在使用媒介时变得成熟,有利于整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