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说增城的过年习俗~!~!~!

摘自增城地方志

一、愿意使用并自觉维护国家语言文字。

陈教授30多年前来惠东考察畲族语言,并走访了当地的畲族村寨。他认为增城畲族村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村干部和她在博罗、潮州、惠东等地的同胞都有往来。根据他们的感受,他们也认为自己的语言保存得很好,因为海外的畲族中有一部分人只能用粤语或客家话交流。陈教授认为,这里所说的畲族语言保存完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广泛使用据增城方志编辑部2005年入户调查统计和陈教授自己查,畲族村有68户338人,其中外来汉族媳妇、上门女婿44人,全国人口中100%的人能熟练掌握畲族语言。不仅大人精通,就连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畲族语与外人对话。过了一两年,外国的汉族媳妇女婿基本都能掌握了。陈教授来到村头家拜访。他家有70多岁的父母和一个6岁的儿子。陈教授用畲语问金信的儿子:“何(22)乐(31)提(22)李(55)孟(31)弘居(55)阿居(55)公(55)公?”(你会说畲族方言吗?)孩子回答:“一个pe(22)。”(不知道。(注:括号内数字为声调符号)。虽然孩子“不知道”,但[FS:PAGE]他懂畲族语言,能用它回答问题,证明他懂畲族语言。村长的媳妇是番禺的粤语女,也能和公公婆婆和儿子交流。陈教授到小学与学生交谈,用畲族语言问他们:“你们几岁了?”?几年级?“他们都能用畲族语言回答。

(2)愿意使用村民的语言能力很强,会说普通话、客家话、广州话、酥醪话(一种方言)。医保主任雷日坤因为姐姐嫁到阳江,利用探亲的机会基本学会了阳江话。但是村民之间,只要在一起,都是用畲族语言交流。路上遇到,用畲族语言交流;在家里,她所有的语言都被使用。因为他们觉得用母语交流更好更自然,而畲族语言是他们最喜欢的语言。

陈教授认为增城畲族村寨能很好地保留本民族语言,这是很有价值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当我和陈教授向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黄卓富主任反映情况时,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致认为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客观来说,居住地相对集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离汉族村最近的也就10公里左右。在这种环境下,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保存。

主观上,是他们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保护自己的语言。这一方面与中国和人民政府给予少数民族的诸多优惠政策密切相关。解放前,畲族人住在深山老林里,用石头砌墙,用芒草和冷杉树皮盖屋顶。他们多年来受到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也受到毒蛇和虎狼的骚扰。据老人回忆,老屋农场山形陡峭,水田少,田埂浅而细,产量低。主要靠烧炭、烧烧碱水、制作勺子和棕砖挑出正果出售,以微薄的收入为生。老莱曼光明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还一丝不挂。到1949,村里只有80多人。1951年,人民政府帮助他们从大山深处的旧居逐步搬迁到下水村,并给每户人家一间房子的建筑费,建起了砖木瓦房,然后办起了小学、商店和卫生站。1953,在神水新建了一栋教学楼。1954整村搬迁。1959台风摧毁了一所学校建筑,政府立即拨款重建。增城市教育局拨款数万元在1985修建一层教学楼,拨款65438+万余元在1992修建二层,拨款1995 40余万元在铜坑村修建三层教学楼和六间教室作为分校。著名粤剧演员冼霓虹于6月份走访畲小学,1999,携带3万元现金回馈师生,并于9月份与香港著名演员黄俊生举行义演,为畲小学筹集100万元资金,资助困难学生(从2000年开始,每年提取3万元资助小学和初中困难学生)。广州市红十字会、增城市NLD等单位也收到了不定期的资助。全村23户已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线,每月可定期领取定额补贴。对于去广州或外地高校就读的困难学生,也得到各方面的资助和照顾。1980年,国家拨款开通正果经兰溪至神水7.3公里高速公路。广州市政府拨款购买了一辆卡车和两辆摩托车。1981通了自来水,是从山顶上引下来的。没有被污染,也没有用净水器。真的是纯净水,全村免费用水。原来的铁水管,2003年国家拨款25万元更换了胶皮管。2002年,国家拨款15万元修建水泥路,比原来的路宽了,成了省道。每天有两班公交车从黎城和吓水来回跑,交通很方便。村民有住院医疗保险。去年每人每年缴纳15元。从2007年开始,每人每年缴纳18元。如果他们买三年,住院可以报销80%。几年前,政府拨款80万元架设电话线,使全村90%的家庭用上了电话,65,438+0,000%的家庭有了电视。村民的生活水平高于正果镇。摩托车、手机、洗衣机广泛使用,热水器也进入了很多家庭。无数的优待和照顾让乡亲们心存感激,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深情地说:“我们就像广州和增城的独生子女。”他们觉得做畲族村民是光荣的。他们意识到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必须保护自己的语言。65438至0975,村民张盼毕业于东关师范学院,是村里第一个中专生,受到村党支部和县教育部门的重视。在一所汉族学校工作两年[FS:PAGE]后,1979转到社小学。1985,社小学升格为完全小学,升为校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办一所民族特色小学,基本都是用自己村里中专以上毕业的村民当老师。学校里有五个老师,四个来自这个村子。他们安心为国家服务。上课时,在坚持普通话教学的同时,用畲族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如数学课。由于她的语言和普通话差别较大,学生仅用普通话很难听懂,所以用畲族语言作为补充解释。老师住在自己家里,没日没夜的和学生、家长见面,用畲族语言交谈,亲密无间。学生上课用普通话朗读,课后用畲族语交谈。唱歌跳舞,也使用民族语言。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自1995以来,升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小学至初中)达到100%。目前在校学生45人,初中29人,高中12人,中专11人,大专9人,本科4人(其中2人已毕业)。当学生来到印相,随父母搬到黎城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认为她来自山区小学,建议她复读一年。校长亲口告诉相关学校,不用留级。后来,这个学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今年高中毕业,老师动员她进了北大。这证明了保护自己的语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也保证了教学质量。村委会成员雷日坤、赖均由社小学培训。他们不仅母语说得很流利,普通话也说得很好。在那几天的交流中,我经常用普通话和我们交谈。

第二,独特的岁时婚葬习俗

所谓独特,主要是和汉族比。

(a)岁时的习俗:

进入大年初一农历大年初二65438年2月24日开始,大家大扫除。扫屋顶,扫房子,洗被褥,床板,桌子凳子等。,与汉族客家人和本地人(粤语方言人口)相同,但没有灶神上天的仪式。

除夕夜,家家贴对联,贴门神,灶墙上贴“大吉”二字。他们宰鸡宰鹅,买猪肉,煮熟,切块(与汉族明显不同),丝竹奉上,拜租。解放前去祠堂祭拜,现在在家饭桌上祭拜(他们只说祭祖,不叫祭神),同时在家门口和家门口烧香,去公祖堂、盘古王和吐蕃宫。那天晚上全家人吃了团圆饭。有鸡,鹅,猪肉,鱿鱼,肉丝,芹菜,洋葱和大蒜等。,而且几个菜都没有限制。但你不吃鸭子,也从来不用鸭子祭祖(认为鸭子扁嘴是不吉利的)。那天晚上,大人小孩都用石菖蒲的开水洗了个澡,换上了新衣服。村里有锣鼓(土改后没了),年轻人敲锣打鼓,家家放鞭炮(人称“伯仓”)。以前因为穷,从来不给孩子红包;现在生活改善了,尤其是80年代以后,每年都给孩子发红包。通宵开灯到天亮(以前用油灯,80年代以后用电灯)。

大年初一天一亮就起床放鞭炮。整天禁食,不吃肉,不杀生。祭祖用近似、朱富、大吉、年、糕点等。,还有咸鱼和鱿鱼。这一天有祭祖、看祖图、拜盘古王、烧杯等活动,都很隆重。在过去,祭祖有一定的仪式。先是一位长辈穿着长衫,在祠堂里吹笛子。笛声清脆悦耳。听到笛声,潘磊来的三姓男子带着集体供品来到祠堂祭祖,还带着席子跪拜三拜。负责保管祖地图的长老把它带到祖庭,摊开给全村人进贡。祭祖、祭奠完祖先后,男人们会出去祭拜盘古王,然后会有烧杯的活动。烧杯是老年人津津乐道的大型活动。整个村子都在盘古王前面的空地上,男人在前面,女人在后面。“泰”是由竹筒制成的。三枚铜钱用鞭炮引爆器固定,放在竹筒里,四周装满火药。锅压牢后,点燃底火,使燃烧的热量膨胀。谁把铜钱往高地上一砸,落在谁面前,谁就是“横财”。有时,当他们落在两个人中间时,他们用尺子。幸运的人,点上三根香,从盘古王的香炉里得到一个红包。第二年的第一天,幸运者组织了当年的焚烧活动。我会在农历三十前夕做好锅,把红包放在盘古王的香炉里,然后在农历正月初一烧。这个红包年年有人赏。“横财”是好运的象征,[FS:PAGE]全家人都视之为好事,兴高采烈。这位来自广濑的老人回忆起十六岁时“意外收获”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当年帮我中彩票,准备红包的是他爸爸。烧庙活动直到文革开始才停止。老人还是向往的,也有人希望恢复。祭祖、看祖图的活动在文革后恢复了,每年都是这样。

大年初二一般只在家里、祖公堂、盘古王、吐蕃公等地烧香,没有祭祀活动。新媳妇和新郎去父母家走亲戚。年轻人一起去山里打猎。

大年初三,我们不走亲不访,但是可以打猎。

农历四月初四可以打猎。新婚男女到父母家探亲,新郎必须在这一天回家,为初五开学做准备。新娘一直呆到新年的第十天。

大年初五在家祭祖,在家烧香,盘古,伯公等地,招待亲朋好友。这一天是整个春节活动的高潮,全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人说类似于当地人“做棚子”。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这一天来拜访亲戚。除了公婆和堂兄妹,现在还有很多同学,同事,朋友。每家都有几次酒席,插不上的轮流吃。校长有家室,近几年有十多个亲戚朋友。

农历六月初六打猎聊天。

大年初七打猎聊天是没有“人日”这个概念的。

大年初八、初九,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了。

大年初十不再走亲戚,但是可以打猎。在外探亲的新娘在这一天被家人送回家,有鸡、年糕、圆笼和糯米糕作为礼物。

正月十五没有吊灯活动。

正月二十,是“禁日”。水煎封门神口,叫“补天穿”。“无太阳”,祖先在这一天不能使用刀斧,否则会引起大风暴。传说那天有人把大厅里的桶木吓到了,结果引发了一场暴风雨,瓷砖表面被撕掉了。所以,谁都不敢得罪。

2000年21日开始耕作,犁地、耙地、翻耕、淹水和浸泡秧苗。因为土地贫瘠,每块水田都要翻耕耙几次,农活很累。

二月没有活动,这个月就不拜山了。

三月清明节爱不爱?鸡配菜,烧香。

4月8日没有节日概念,也没有吃芝麻酱的习惯。

五月节包饺子加菜,有人祭祖。

在7月7日太阳出来之前,妇女们出去接7月7日的水,放在罐子里备用。据说七月七日水里几年都不会有虫子。将山上生长的浮麻(客家人称为青藤,当地人称为九干菜)采摘切碎,七月七日与水搅拌混合,药渣饮水可治感冒发烧。此外,在这一天,大米在7月7日浸泡在水中,直到它达到第一次霜冻。它被捞起,洗成粉末,晒干。它也可以用来治疗发烧,如喉咙痛。这和汉族没什么区别,只是他们没有祭拜七妹的活动,也没有七妹的概念。

7月14日没有“鬼节”的概念,但是是个大节日,是祭拜盘古王。祭祀中有“见命”的习俗,盘古王面前?猪,所以,主任要提前在村里订猪,谈好价格。相传,卖者不能反悔,否则,猪必死无疑。传说有人食言,猪真的死了。所以没有人会食言。7月14日,第一要务是什么?猪,把猪头、猪脚、猪尾切下来,煮熟,装在托盘里,由老人领着去拜盘古,男人们依次排队烧香。祭拜结束后,他们在盘古王面前的树下架起一口大锅,煮了猪肉,一起吃了起来。有时候?牛,但是?牛只为肉,不为拜。?看牛的时候,人要把手放在背后,表示与自己无关。老年人一般不吃牛肉。祭祀盘古的活动只有男性参加,女性不参加。我们不带碗和筷子,就地取材,用竹枝做筷子,只吃肉,没有食物。

弯弯的勾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水钟的水一直在滴。谁看见你一个人?模糊而孤独。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苏轼《不作黄自周鼎慧远居》

支持(0)中立(0)反对(0)

中小学二楼个性主页|资讯|搜索|邮箱|主页| 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