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东汉的官官之争?

东汉是历史上外戚和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从公元25年刘秀建国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了195年的国家。但从东汉中期,也就是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到公元189年汉献帝即位,先后有商帝、安帝、乾绍帝、、崇帝、直帝、桓帝、灵帝、绍帝等十一位皇帝,都是青壮年。皇帝年轻,依靠母系家族治理,形成了外戚掌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想夺回自己的权利,于是依靠宦官清除外戚,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在整个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相互争斗、相互残杀,交替独揽大权、擅长政治,形成了历史上历时最长、危害最大的权力斗争“怪圈”,史称“外戚与宦官之争”。近百年来,东汉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为争夺权力进行了六轮斗争。最后两人都输了,直接把东汉王朝送上了穷途末路。

刘秀,东汉光武帝的开国皇帝

第一轮:和帝时期,郑中排除窦氏,开宦官专权之先河。

汉和帝即位时才九岁,养母窦太后住在朝廷。窦太后父亲早逝,便提拔弟弟窦宪为将军兼助理,掌管朝廷的军权和机密;哥哥都嘟被任命为武士团指挥官,指挥皇家卫队;弟弟窦靖和窦桓都是常侍,国家大事都掌握在窦家手中。他们在朝廷安插心腹,独断专行,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夺取政权,为所欲为。历史上有“窦父子比邻而居满朝庭”“朝臣上下相附,刺史守令多于人”(《后汉书·窦宪传》)。

窦宪不仅到处掠夺人民的土地,甚至还胆敢夺取张寒的妹妹沁水公主的土地。沁水公主害怕窦宪,只好忍气吞声。皇帝曾经召见窦宪,一些依附都史家族的朝臣甚至公开谈论称窦宪为“万岁”,但由于大臣韩冷的大声斥责,他们阻止了这一行为。

窦宪

都史家族的嚣张跋扈使人们民怨沸腾,正直的朝臣不断上书抗议,有时甚至打得你死我活。据统计,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朝臣写了15或16次。最后,他对皇帝有所警觉。但大多数朝臣都依附于窦家,于是他想到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宦官郑忠,密谋消灭窦的外戚。

郑忠为人谨慎、机警、诡计多端,深受刘钊的信任。他秘密联系了司空仁逵和司徒,他们为人老实,平时不与窦家来往。乘窦宪出征之机,被提升为太尉、卫尉,负责军队调动和皇宫安全。窦宪回来后,丁洪打了都史一家一个措手不及,或杀或逼他们自杀,都史外戚集团被彻底消灭。

郑忠开创了东汉宦官专政的先河。

郑忠因“谋反”被封为侯祥,从此开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东汉第一个参政的宦官。然而,郑忠没有专制野心。他辅佐何棣,主要是帮助何棣成为一代贤明的君王。“中国官员用权,始于(郑)人多”,“故常议”,“吾忠王室,不为党”(《后汉书·郑忠传》)。郑忠比较老实,朝廷给了他很多官职,但他都积极拒绝,只接受了大长秋的职位。

第二轮:安帝时期,宦官、平定邓氏家族,宦官得势。

公元106年,汉和帝病死。皇帝和皇后邓绥是一个才华横溢、权力欲极强的人。为了达到面向朝鲜的目的,出生仅100天的商龙即位,尊邓绥为皇太后。不到一年,商帝病逝。尽管饱受非议,以政治野心和执政能力著称的邓太后还是让65,438+03岁的安帝继位,继续称帝,重用邓氏宗亲辅政,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外戚专权。

邓绥是一代政治家。

在邓太后执政期间,邓氏家族的势力与日俱增。她的哥哥邓芝被任命为将军,其他兄弟都身居要职,控制着国家大事。安迪成年后,邓的权力欲很强的家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重返政坛。大夫杜根写了一篇训诫,邓绥大怒。他下令把杜根抓到宫里,装在袋子里供众人棍杀。幸好执法者故意轻点他,暗中保命。还有一个叫程颐的官员,因为上书劝邓绥重返政坛而锒铛入狱。

邓的专制权力早就引起了安迪的反感,但邓的权力太强大了,安迪不得不忍。121年,执政近20年的邓绥病死。被镇压的27岁的安迪最终掌权,并很快与李润和蒋敬等宦官联手,以叛乱的罪名迫使邓绥家族的7名官员自杀。李润、蒋敬、冯帆等宦官都因其消灭外戚的功勋而得到提拔,宦官集团重新走上专制前台,与新外戚集团勾结参与国事,形成官官短期合作,共同控制国事,“内外煽惑,争奇斗艳”(《后汉书·韩曙》)。

韩安迪剧照

第三轮:时期,除严外,宦官先败后胜。

安迪上台后,安迪家族逐渐掌权。严皇后的兄弟严贤、严靖等。,“入了清派,禁了兵”(后来的韩曙)。严皇后骄横跋扈,贪婪权贵,为了长期独裁,唆使安帝废太子为殷王。安帝驾崩后不久,想长期专事朝政的严皇后,与她的兄弟和宦官、合谋,直到回到洛阳才下葬。她发布消息称自己为皇太后,并立年轻的北乡侯为皇帝,被称为“前皇帝”。任命其弟严贤为车骑将军第三司,掌握军政大权。

新皇帝登基后,为了垄断朝政,颜氏集团开始排挤宦官,先后处死了等人。宦官如是如此的虚弱,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颜的外戚集团。但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因为废太子、立少帝不得人心,外戚与宦官集团都在私下密谋选择新的君主。

韩顺迪

少帝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十九个太监,以孙成为首,要见废太子刘保。他们脱掉衣服,宣誓先开始。少帝死后第八天,他们就领兵入宫,把颜氏兄弟和等人全部杀了,还把汉顺帝刘保迎上了皇位。历史上称之为“孙承之乱”,宦官最终得势。因为他们的支持,十九个宦官全部被封,宦官集团再次掌控了朝廷。

第四回合:桓帝在位期间,宦官单超等“五皇子”对梁家进行了谴责,开始了长期的威权统治。

汉顺帝即位后,立梁纳为皇后,其父梁尚、其弟季梁先后为将军。梁的外戚开始迅速扩张,开始主宰国家大事。舜帝死后,崇帝、直帝、桓帝都被梁操纵。刘智登基后,又立了一个妹妹为桓帝的皇后,梁氏姐妹分别成为皇太后和皇后。梁家势力达到顶峰,国家大事都落到了手里。

史书上说:“(梁之门)前后有七侯、三皇后、六贵胄、二将军、三公主,其余为57臣、将军、尹、焦。(季梁)在位二十年,穷极而骄,目中无人,不敢违命,天子自重,不能亲禹”(《后汉书》)

季梁

季梁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任人唯亲,任人唯亲,亲戚和党羽遍布朝廷,官员们纷纷升官。季梁还强迫成千上万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啤酒奴隶,这被称为“自我推销”。大臣们开会时,设单独的座位,在三公之上。尽管如此,季梁并不满意。桓帝心生怨恨,却又无可奈何。

159年,梁的第二任皇后相继去世。桓帝认为是时候除掉梁了,就趁上厕所之机,暗中与单超、、祐元、左勋、唐恒等五位宦官结盟,决定除掉梁及其党羽。经过精心策划,宦官率禁卫军突然包围了季梁府,而季梁自杀了。家族亲信和党羽都受到了惩罚。梁“中外宗亲寄诏狱,无论长短,皆弃城而去”“别家官列数十人,死于刺史二千石,故官客三百余人免,朝廷空虚”(《后汉书·季梁传》)。

单超、等五名宦官在梁外戚集团被消灭后,同一天被封为“五帝”。其他八个太监被任命为乡长。从此“武侯”等宦官集团得势,而且势力越来越大,靠的就是放纵。他们的亲戚党羽也升天了,单超甚至被提升为骑乘将军。宦官势力取代外戚,大权独揽,贪污腐败,东汉从此进入宦官长期独裁的时期。

单超等五太监同时封侯

历史上有“权归宦官,政乱”和“五侯宗亲客虐天下,民不危”(《后汉书》),使政事比外戚更坏。

第五回合:灵帝时期,宦官曹节、王符将窦家人处死,“十常侍”登上威权前台。

桓帝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窦缪皇后与父亲商议,让12岁的灵帝刘虹登基。窦太后和他的父亲窦武将军掌管国家事务。鉴于宦官势力猖獗,窦武的“辅政惩宦”计划是“驱逐宦官”,“学其刑废,以清朝廷”(《后汉书·窦武传》)。

于是,窦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联合太傅陈蕃等一众正直的朝臣,首先除了“颇有才能、独断专行”的宦官关霸和,然后计划继续惩治宦官头子曹节和王符。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团先发制人,劫持了灵帝和窦太后,然后假传诏令,杀害窦武、陈蕃等朝臣。陈蕃被处死,窦武自杀。都史、外戚以及参与清除宦官行动的朝廷官员“都失去了家庭”

窦淼皇后

而以曹节为首的一大批宦官却得到了奖赏。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都进入了常侍行列,史称“十常侍”。灵帝以后,“十常侍”宦官集团势力强大,完全控制了朝政,东汉政权更加黑暗腐败。

第六回合:少帝在位期间,外戚与宦官决战,双方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汉灵帝以后,宦官集团一直执掌朝政。180年,他被立为皇后后,他的弟弟何被封为大将军,何的外戚开始崛起。为了牵制国舅和外戚大将何进,汉灵帝在西园设立了西园军,任命太监简硕为军帅,统率西园军指挥。袁绍和曹操都在他的指挥下服役,就连大将军何进也不得不听从他的指挥。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刀锋的不满,齐国与官方的矛盾再次产生。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汉灵帝长子刘扁,生有何皇后,但灵帝看不上刘扁,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临死前,把坚硕召入宫中,要求坚硕立私生子刘协为帝。

汉灵帝刘虹

灵帝死后,剑朔想杀何进,帮助刘勰,让何进入宫议事。不料被手下人泄露,何进返身离开了,然后他和皇后何帮助建立了刘卞,年轻的皇帝,即位。何太后执政制,何进辅政。何进对宦官专制政府恨之入骨,简硕试图谋杀他。现在他掌权了,就想除掉简硕。袁绍虽然在简硕手下工作,但却是何进的心腹,所以建议何进借机彻底清除宦官。

剑朔得知这一消息后,秘密联络张让、赵忠等“十常侍”宦官集团,试图杀害何进。结果内部泄露了。刀锋怒不可遏,当即杀了剑硕。但又怕杀了“十常侍”集团,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何太后也不支持。袁绍早就下定决心要做刀锋,提议召见州牧董卓,领兵入京,协助剿灭宦官集团。直到那时,布雷兹才下定决心。

担心自己没有借口进京的董卓接到命令,立刻以讨伐宦官的名义率军进京。张让、赵忠等宦官知道末日将至,急忙召集数十名宦官私自携带武器。刀锋入宫,假传太后诏令,诱骗入宫,一刀砍下刀锋首级。

袁绍

何进被杀后,袁绍领兵关宫门,命人杀太监。当他们看到那些没有胡子的人,他们把他们砍了下来。宫殿里血流成河,到处都是尸体。一些没有胡子的官员也被杀害。有的还得脱下裤子,露出下体,证明自己不是太监。史书上说:“如有需要,误杀死者,然后免罪。”(《后汉书》)。两千多人死于这场大屠杀。于是,张让等人带着年幼的皇帝刘扁和刘晨国王刘燮,仓皇逃走。很快他们就被追兵追上了,张让纵身跳入河中。

东汉最后一次“官官之争”以两败俱伤告终。从凉州赶来的董卓,率先挟持了刘辩和刘协做人质。同年九月,董卓废刘扁,立韩谢即位。袁绍、曹操等人纷纷逃离洛阳,联合讨伐董卓。三国时期开始了,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董卓

从汉朝到汉武帝,长达百年的“官官之争”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怨沸腾,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加剧,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出现了大规模的民间起义,把东汉推向了不归路。

东汉时期的“齐关之争”表面上看只是因为皇帝年轻,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实质上是皇权与士绅地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专制制度下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表现。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以邱、、司徒为主的“三公”权力,使内朝经常担任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制衡,为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东汉政权是在贵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皇后大多出自贵族,外戚基本都是贵族的代表。贵族和外戚的发展必然会削弱皇权。统治者为了不被排挤,不得不借助宦官势力镇压外戚;宦官势力的崛起,反过来又剥夺了君主和外戚的权力。一旦时机成熟,外戚就会卷土重来,造成外戚和宦官交替独揽大权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