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后,十余位学者证实,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确实在山西汾阳。

4月3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唐历史学会、汾酒集团联合举办的“纪念杜牧诗《清明》1193周年暨2018春季汾酒文化论坛”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举行。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杜,中国唐史学会副主席杜文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与汾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出席论坛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宋建平、山西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志超、汾酒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建伟、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曙光、汾酒集团文化总监、汾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晶安,以及来自全国六省市八所高校、社科院的100余名教授、专家学者和记者。

李秋喜委员长在欢迎词中对与会的学者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说,《清明》诗因酒而兴,名诗离不开名酒。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旧路辉煌”的诗,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曾到过汾州并写诗。汾就是汾州,也就是现在的汾阳。他们来汾阳的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杏花村有好酒。汾酒因《清明》一诗而闻名,使汾酒家喻户晓,创造了汾酒的重要辉煌。为铭记杜牧《清明》一诗对汾酒的巨大贡献,汾酒集团正式将杜牧列为“汾酒十贤”之一,并竖立雕像永久纪念。

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近年来一直有争议。我们纪念杜牧,不是为了参与这些无谓的纷争,而是为了让杜牧的名句被那些恶意的炒作所羞辱。和杏花村同名的村子确实很多,但它的现在和历史有没有名酒,不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杜牧因美酒而来到杏花村,因美酒而写下《清明》这首诗。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杜牧喝过的美酒。只有诚信做事,用心酿酒,把杏花村汾酒所承载的中国酒魂和清明之魂发扬光大,才算是对杜牧最好的纪念。

来自全国各地的唐史专家、诗歌专家和文化学者,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从气候、地理、历史、诗歌、酒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杜牧与汾阳的密切关系,以及杜牧《山西杏花村清明》一诗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在发言中说,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杜牧早年至少两次游历汾州,并在此写下《清明》一诗。从诗的意境来看,杜牧的情绪不高。很可能他想起了在这里做官的曾祖父,他是“欲断其魂”。从汾阳名酒生产的历史中发现,杏花村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先民就进行了原始酿酒,其象征性的酒器就是杏花村遗址发掘的小口尖底瓮。

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早在商代这里就有比较发达的文化。北朝时,生产出供上层皇族饮用的汾酒,成为宫廷贡酒。自近代以来,它获得了许多荣誉,尤其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奖一等奖1915,使汾酒名扬天下。汾阳杏花村汾酒不仅生产历史悠久,而且是国际名酒,自然受到盛唐大诗人杜牧的青睐和赞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杰生在发言中表示,山西在唐代政治地理中具有关键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并州地区与北京的长安和东方的洛阳一起,形成了唐朝政治地理的枢纽。唐代晋中地区的发展与当时的水环境、整治和水利建设密切相关。太原三市依水为城,依水而居。汾州在当地官民的努力下,沟渠相通,水生态良好。就地域环境的细节而言,唐诗中提到的“汾阳花”和“杏叶鞍”,以及汾州诗人薛能的《杏花诗》,尤其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请明》一诗,可以为汾酒和杏花村的早期历史提供确凿而宝贵的历史依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薛平栓在发言中表示,唐代文人大量的饮酒诗词,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对各种酒的消费,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的酒文化。文人咏酒对唐代酒的生产和消费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杜牧早年游历山西时,写于汾州的《清明》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者鲁世红在他的演讲中说,在唐敬宗的鲍莉元年,杜牧是二十三岁,他喜欢在唐敬宗玩。在东部地区,河北三镇被分离,上党刘武也有二心。面对内忧外患,杜牧忧心忡忡。他一方面写《阿房宫赋》以谏,另一方面又写《商泽司徒书》以劝统一河北三镇。公元825年,杜牧出使山西,二月,从长安出发到洛阳,到了泸州,在那里劝降刘司徒失败。北至太原府,南至汾古道合,写有《并州道中》、《边上三首》等诗,并写有一首《清明》途经汾州。经过30多年的考证和讨论,无论是从自然气候、历史地理位置,还是从诗人杜牧创作清明诗的历史证据来看,杜牧的诗《清明》指的是山西汾阳杏花村,都有大量详实的证据可查。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赛在发言中表示,汾酒是中国酿酒行业最古老的品牌。它早在北朝就在中国家喻户晓,至今仍保持着国家名酒的地位。文人对汾酒的偏爱,对汾酒的赞美,让汾酒披上了其他名酒没有的光彩外衣。汾酒在唐代被称为“干河酒”。李昭《唐史补》列举了17种唐代名酒,其中提到了“河东干和”。河东,一般指山西,在汾阳酿造。除了杜牧的《清明》这首诗赞美了诗人的前辈干河酒,其他大诗人也有赞美之词。比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七)《偶寄郎志》就唱出了“争干酒”之歌。张继写了一首诗“爱酿酒,爱讲和”(见《全唐诗》第384卷)。现存的敦煌文献中有唐代王符的《茶酒论》,也将“干酒酒”列为名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平在发言中表示,1,否定杜牧是《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站不住脚的。陈寅恪在研究《清明》一诗时,认为它所描写的气候意象应该是中国北方的景色。2.1980之前,杜牧的诗,其实指的是汾阳的杏花村,没有任何争议。1982之后,由于经济利益,对他的地理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了激烈的争论。至于诗中提到的“杏花村”是虚指还是实指,我认为是实指,指的是山西汾阳。3.汾阳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汾酒,南北朝的北齐御酒,唐宋的干河酒,著名的羊肉酒,是杏花村酿酒的前身,吸引了包括杜牧在内的无数文人墨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云涛表示,太原在李唐时期是隆兴之地,长安到太原的驿道经过汾河流域,见证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裴度、令狐楚、毛焰等许多高官和名人在此出入,张继、刘禹锡、白居易都曾为此题诗。晚唐诗人杜牧早年有过北上和逆流的经历。做官前,他走“太原-长安驿道”回长安,途经汾酒产地汾阳,问牧童哪里有饭馆。他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诗《清明》反映了与《并州道中》、《游遍》、《边上三首》、《边上深秋》一样的心情,都是年轻人为前途奔波的苦闷心情的写照。

兰州财经大学敦煌文化学院教授高其安在致辞中说,世界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赞美的山西杏花村“汾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山西名酒。其实,古丝绸之路上广为流传的“羊酒”,就是宋代的汾阳汾阳汾酒。它的流行和知名度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很大关系。由于宋太祖早年游历山西,喜欢喝山西酒,即位后下令山西的酿酒者为宫廷用酒,于是“羊酒”成为宋代宫廷用酒之一。直到清朝,雍正帝还在暗地里命令年羹尧进贡“羊肉酒”。

绵山问题专家、文化学者杜国华在发言中表示,清明节寒食起源于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70年历史。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任西河郡知府,西河郡即后来的汾州,是绵山的父亲和母亲。唐朝初年,清明节扫墓、踏青这种寒食的习俗蔚然成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杜牧年轻时曾来汾古道强巡,写下千古名篇《清明》一诗,促成唐代寒食清明节假期增至七天,让官员从容祭奠坟墓。

上海大学国学学院教授、中国武则天学会副会长赵建民在致辞中表示,通过对杜牧诗文资料的研究,他对并州(太原府)的地理、人文、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强烈的感受,汾阳是并州的重要郡县。我认为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汾阳的杏花村,并州汾阳的牧童确实指的是杏花村。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高春平作总结发言。他认为唐代是中国白酒文化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汾酒第二次进入国际市场的高峰期。李白、白居易、王波和杜牧的诗歌在日本、朝鲜和其他国家广为流传。晚唐大诗人杜牧写下的《清明节》:“请问酒楼在哪里,牧童指点杏花村”,让杏花村汾酒再次名扬海内外,成为赞美酒的名句。

明清时期的汾酒商以汾酒为主导产业,蒸馏酒技艺在中国杏花村的广泛传播始于明初。主要途径有:一是移民传播,大量汾酒酿造技术人员跟随移民队伍,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于是汾酒酿造技艺在全国广泛传播。第二是晋商的传播。今天,全国各地历史悠久的白酒产区往往是晋商聚集的地方,很多地方的白酒前身都是晋商开办或参股的酒厂。山西人把汾酒技术带到贵州,生产茅台酒。晋商进入陕西,西凤酒诞生。晋商到了泸州,就出现了泸州最老的坑。于是,明清时期,晋商构筑的汾酒传播之路,勾勒出了今天中国白酒业的布局。

杏花村遗址6000多年的历史,汾阳县2000多年的历史,杜牧《清明》诗1000多年的历史,巴拿马一等奖1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葡萄酒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在我看来,可以证明杏花村的汾酒是白酒的祖庭,是中国白酒的灵魂,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不需要论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