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做了什么?
第一,孔子是教育家。
孔子近四十岁开始办学,七十三岁去世。他一生的主要身份是教师。其中51岁入仕,55岁辞官。这三年间,身边还有学生,他以身作则。他周游世界,总有一群学生陪伴着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导学生,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途中大树下集体休息时,还指导他们练习礼仪。他们的异国之旅就像一个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出去考察学习。教育是孔子热爱的工作,也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
在孔子之前,中国只有贵族学校,只收贵族阶级的子弟。普通大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教育被贵族垄断了。孔子打破了昂贵教育的垄断,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平民学校,实行“凡欲入学者皆可入学”的办学方针,向普罗大众打开了教育之门,还教育之权于民,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他接待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平民,也有一些来自相当贫困的家庭。他的学习前后有3000名学生,其中包括72位著名人物。孔子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人才。
孔子创办私塾,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涉。他有自己的办学方针,自编教材,突破了贵族教育的传统格局,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创新。孔子的办学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被中国各地和东亚各国的学校和书院所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之师”。
第二,孔子是思想家。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整个春秋时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兼并战争,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各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基本是陪都大臣)的政治力量走上政治舞台。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正在取代封建贵族领主的农奴制,农奴解放的潮流已经遍及全国,旧的社会关系已经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仍然是剥削阶级,他们在发财和夺权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更加恶毒和卑鄙。在这个时代,孔子根据他所能看到的文献和对现实的观察,继承了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夏商周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仁学的理论体系、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完善个人道德的理论,确立了以中庸哲学为基础、以礼仪为形式的和谐社会建设理想。这些思想和理论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认识高度。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向往西周和平、繁荣、昌盛的社会,希望把西周的礼乐文化发扬光大,重建盛世。其实他对西周的了解都是来自书本,对西周的社会矛盾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他的思想和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教育、文艺、生活、个人修养等方面,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尤其是在政治上,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落后和保守的因素,但它是2500年前的先进思想,它的许多基本观念,具有原始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仍然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先进文化。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当之无愧。
第三,孔子是整理古代文献的专家,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者。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的。没有传承,就是文化的中断。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先秦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简牍。一本书需要几百到几千枚竹简,不易雕刻,不易携带,不易保存。它们主要由专门的法院机构和贵族家庭保存。孔子时代,皇族衰落,各国朝廷、法院保存的大量文献丢失。例如,根据《论语》和《魏子》:
太师忠顺,亚食适楚,三餐炫适蔡,四餐乏秦。方叔入江,汉传武功,杨,智翔入海。
师祖智去了齐国,二饭、三饭、四饭的乐师分别去了楚国、蔡国、秦国。打鼓的方叔去汉水,打鼓的乐手杨、项去海边。
这段话记录了鲁国宫廷里的乐师们已经失散,四处逃亡。据《国语·鲁语》“昔周太师以父、学、商之名写诗十二首”,宋祠堂祭祀歌须周太师补正,说明宋代保存的文献不全。孔子的贡献是长期收集各地零散的古代文献,并下大力气整理编纂,使一些重要文献得以保存并代代相传。他的贡献自古以来无与伦比。
经过孔子几十年的工作,他亲自完成了六部古籍的整理和编纂。
(1)诗经,后称诗经,包括“赋”(周、鲁、宋宗庙祭祀歌)、“雅”(贵族创作的歌诗)、“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诗),编有2500年至3000年前的歌诗305首。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学的诗集。它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文学名著。孔子不仅对这部诗集的歌诗进行了收集、整理、校勘,还进行了正音(正音)和规范语言的处理。在《论语》中,有他教学生读诗的记载,也有他用诗和说诗的记载。
(2)书:《尚书》又称《经》,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档案。《尚书》是古书,始于尧舜,止于东周。它是我国最早的政治史料汇编,记录了距今4000年至2600年间的多项政治活动,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法律、地理、历法等诸多领域。它是研究古代史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根据舒威的记载,《尚书》共有3240篇,经孔子整理后得到120篇。据《汉书》?据《艺文志》记载,汉代有100篇,魏晋南北朝时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58篇,其中虞书5篇,夏树4篇,17尚书,周树32篇。
③易经:即《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用的书,但是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有很多社会史料和文学资料。孔子不迷信鬼神,也从不占卜。五十岁时,他钻研《周易》,发现其哲学价值。《论语》记载:“子曰:加我几岁,五十而学易经,故无大事。”他在读易的时候,曾经写过《三绝》。据说为了解释《易经》,他写了《易经传》,探究其哲学内涵。孔子是第一个把《易经》作为哲学来读和讲的学者,从而确认了这份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礼记》:又称《礼记》,实指《礼记》17篇。(后十三经中的三礼指的是仪礼、周立和《礼记》。《李周》为战国所撰,《礼记》是汉代编纂的一部礼记文集。这17篇都是周礼仪的详细记录,记录了婚礼、冠、丧、祭的过程和具体安排,保留了我们民族原始礼仪的一些元素。“仪礼”是孔子弟子从事祭祀活动的基础,其部分成分被传承到现代祭祀活动中。
(5)岳:又名。孔子特别喜欢音乐,他也精通旋律。他认为音乐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情感。如何运用音乐,不仅关系到人的意志,而且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民族气运的兴衰,所以他强调一些音乐,坚决反对一些音乐。景悦是他推崇的音乐的总谱,也有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到了汉朝,景悦已经失守。
(六)《春秋》:《春秋》原是鲁历代史官逐月大事记的名称。孔子以《鲁国史记》为基础,参考其他国家的编年史,编修了《鲁国十二年志》,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各国发生的1,800余件历史事件。因为孔子编纂的这本书,这个时期在中国被历史分期称为春秋时期。《孔子》作为教材,是当时的近代史教材。它用鲁时代来记录这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各个国家发生的事件。这些书都是原始记录。经后人考证,记载的天象符合现代科学计算,再与出土文物和他国史书考证。笔记可以作为可靠的史料。孔子编纂《春秋》不仅仅是照搬各国史家的笔记,也不是简单地记述历史事件,而是“以叙述为代”,在记述中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司马迁《史记》中说:孔子“以为在过去的242年中,他为了成就王的事业,看不起天下,贬了皇帝,退了诸侯,请了大夫。”后人把书中所表达的政治思想称为《春秋大义》;他的工笔,有褒有贬,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的寓意和笔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正文简单,最长的笔记只有23个字。读《春秋》,一定要有《列传》和《实录》来解释和补充,才能看得明白。比较流行的传记有《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列传》,后人会编辑。春秋三传都收录在十三经里。
学者孔丘整理修订了上述六种古籍,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珍贵的古代文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专家。
教师用这种教材教学生,用诗作作文和语言的教材,用书作政治的教材,用易作哲学的教材,用李作礼仪的教材,用岳作音乐的教材,用《春秋》作近代史的教材。孔子死后,儒家弟子继续使用这六种教材,称为“六经”。自汉代以来,《乐记》失传,六经只剩下五经。至今仍是儒家的传统教材,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必读教材。
第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有3000个弟子,包括72个名人。他的一些弟子从政,大部分从事礼仪或教育工作。他们代代相传,以孔子为祖,读孔子编的课本。孔子的弟子们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和学术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学。
战国时期有很多儒家大师,他们推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例如,曾参关注儒家“孝”的发展。据说,后来被收入《十三经》的《孝经》是曾子写的,由孔子传下来的。夏紫(尚波),孔子的学生,擅长文学。战国初,他在西河(今陕西合阳县洽川)讲学,宣讲《诗经》和《春秋》。子思,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他发展了孔子的中庸哲学,完成了《中庸》一书,后被定为四书之一。子思和他的弟子蒙克(孟子)后来被称为孟思学派。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将孔子的人本主义理论发展为民本主义理论。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况(荀子),将孔子的礼仪理论与法制紧密结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的形成和巩固,成为战国末期儒学的又一流派。
到了汉代,儒学成为官方确立的国学,在国家的政治、刑罚、礼仪、音乐、社会的一切活动中,它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基本上是长期传承的。两千年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著名的儒学大师对儒学进行了发展和改造。儒学的主要内容是经学,即经学的研究和传播。五经(及其他派生经典,与五经合称十三经)始终是研究的主体,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也是源头。
历史上流传于近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在当今世界仍有巨大影响。现在全世界有数百所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