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简历只有985」?
这个结论对于“双非”出生的学生,也就是不是211和985的学生,以及未来面临就业和求职的学生,是一个鼓励。用人单位对211甚至985的执念,这几年引起了很多非议。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除非是985否则不要拿”,有“学历歧视”之嫌。就算企业没那么露骨,把学历交上去,HR会看你本科是不是重点,一个还是两个,按照刻板印象打分,基本决定了录取与否。
也有人认为,我们说求职存在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也有胜诉的案例,但基本上没有人会因为“学历歧视”而把用人单位告上法庭。因为,这些身份,比如年龄、性别,都是自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而教育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即使高考失利,读研或出国留学也能“改变命运”。
按照这个逻辑,“学术歧视”的说法确实逻辑上不符合。而且不仅仅是HR,现在连国外的大学都招研究生,有的还不是211。比如英国的一些名校,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尤其是商科)会明确说明只招收211的学生,澳洲八大名校会逐步提高国内学生申请985、211和非21的录取分数线。你能说国外大学歧视吗?我不能。为什么?因为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择优录取。
当然,常识都知道,非重点大学也有勤奋优秀的学生,重点大学也有成绩差的毕业生。一张学位证并不能代表努力程度和优秀程度,充其量是一个参考。但是HR每年都要面对成山的简历申请。从减少工作量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它不得不走捷径,设置一些门槛来限制简历的数量。基本假设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能力强,大学四年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比普通高校好,知识可能更多。至于网上盛传500强公司不会去双飞大学举办招聘会,也有公关和企业形象的考虑(就像大公司员工出差,要求住五星级酒店,因为住便宜的酒店会让公司“掉价”),真的不代表你不优秀。
世界就是这样,怎么反击?除了用自己的不断努力证明HR是错的,要颠覆“学校偏见”的逻辑链条,一定不能走寻常路,按常理出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过去,一些“金饭碗”岌岌可危。今天,大公司、500强公司都不能保证你能高枕无忧一辈子。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含金量才是王道。同理,985,211的同学也要打破只有前500才能去的观念。
你能做什么?你在公司做什么?你现在和未来的优势是什么?考虑这些更长远的问题,比随大流,去一个人人敬仰的大公司工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