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的人才培养
聚合物的化学和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属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中的后设学科。目前梯队成员21人,其中博士14人(含在读3人),硕士5人,双聘院士1人。
本学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机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为研究重点,采用该领域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1)高分子高性能研究;(2)聚氨酯新材料的合成与应用;(3)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尤其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在同行中优势明显。
课题包括“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君羡院士实验室”和“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罗阳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HAAK流变仪、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反应注射成型机(RIM)和全套聚合物加工设备。
学科科研团队在学术结构上具有明显的老中青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优势,呈现出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团队大部分成员在李君羡院士的指导和领导下从事学术工作已有数年。长期的合作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
学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结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洛阳黎明化学研究所、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中国石化洛阳炼油厂等科研单位和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
张雨晴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带头人,“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君羡院士实验室”和“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罗阳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李君羡院士的指导下,学科梯队人员在高性能高分子技术和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该学科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篇。承担项目近30项,其中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研究经费超过300万元。
第二,学术团队
本学科有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实验人员1人,讲师5人。
第三,学术骨干
(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
第四,博士生导师
张雨晴
五、硕士生导师
、宋文生、牛永平、彭、、、、周慧云。
化学过程
本学科由原化工部化学工程与制药研究所和化学工业黎明研究所共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包括分离技术、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设计、有机功能化合物的提取技术、绿色新能源开发研究等。
本学科着眼于凝练学科方向,紧密结合区域科技研究优势和地方重大经济建设发展潜力,确立并快速提升自身学科地位。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设备,拥有以教授(含教授级高工)为群体的专家学术团队,并一直与国内外同行专家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该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多项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成果。
第二,学术团队
本学科现有23人,其中教授、教授5人,副教授8人,1高级实验人员,讲师8人。留学回国人员4人,河南省1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2人。学术团队中有17名博士,12名硕士。化学工艺学科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学术关系广泛,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团队。
第三,学术骨干
尹卫平、刘震、、梁菊、刘、赵爽、、、郭、任云丽、卢本连、段。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产物及技术研发:以伏牛山区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展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研究。
2.化学分离与过程优化:以化学分离原理为基础,开展中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研究,特别是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和质量控制的研究,以实现相关化学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1)以生物质(如秸秆等。)为对象,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流程和强化途径。)进行了研究;(2)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介质,研究了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了外场(如微波、超声波和温度)的促进作用和机理;(3)储氢材料的发展、储氢机理的探讨和吸附与脱附过程的控制。
4.精细化学品开发:以现代实验技术和基础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为原料,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
5.高分子化学:以工业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和农副产品为基础,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殊功能分子的设计和合成工艺。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刘震,,梁菊,,郭,,王忠东。
不及物动词科学研究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天然产物质量控制研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纯化和表征: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的研究:离子液体从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的新技术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0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6篇,其中国际会议3篇。作为特别代表,他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报告了1篇论文。邀请了10多位国外著名教授授课,6位国内院士和10位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营造了紧跟世界前沿的浓厚学术氛围。
近五年来,已有8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6项发明专利,3部专著和3部教材出版。目前,已确定的4个项目已转化实施,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尹卫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河南省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洛阳高新区紫晟科技发展公司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期致力于中国伏牛山区药用植物和昆虫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建立了伏牛山区重要中药材标准展览馆, 中药材化学标准物质国家展览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物质实验室,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本课题主要是根据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寻求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该学科由化学工程与制药学院和原化工部化学工业黎明研究所联合组建,其中化学推进剂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和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环境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含能材料和高性能聚合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该学科以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的一些重要体系为基础,围绕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弱相互作用与液相功能体系宏观特征的关系,开展了热力学研究、光谱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这些作品学术水平较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其他研究方向侧重中国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
第二,学术团队
应用化学12人,其中教授、高工3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学术团队中有8名博士,4名硕士。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
第三,学术骨干
张军、董铁友、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
四、主要研究方向
本课题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无机和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和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为重点,以上述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测试和应用效率评价为重点。
2.环境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水污染控制和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绿色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达到环境污染控制和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
3.含能材料研究与应用:对固体化学推进剂的原料、添加剂、催化剂进行筛选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学推进剂,探索具体应用。4.高性能聚合物技术: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赋予传统以高度评价。
五、硕士生导师
张军、董铁友、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
不及物动词科学研究
近年来,应用化学学科已完成和在研科研项目13项,包括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军事项目、省重点项目和横向项目。总科研经费几百万。在这些项目和基金的推动下,该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和元素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及相关理论的科学。这个硕士学位是我们学校和洛阳黎明化学研究所联合设立的。其中在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和合成,化学方法的结构改造和新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反应化学、有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第二,学术团队
本学科现有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留学归来2人,其中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学术团队有博士7人,硕士3人。本科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优秀团队。
第三,学术带头人
尹卫平、、任、张俊凯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有机化学:该方向主要从事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分析和全合成,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进一步为新药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以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设计合成路线进行充分合成,为进一步研究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提供足够的化学样品。
3.有机反应化学:利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经典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改进,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建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进行聚合、共聚等高分子反应,制备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
5.金属有机化学:基于新型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借助不对称催化,设计了一条简洁高效的合成路线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合成。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任、、张俊凯、
不及物动词科学研究
洛阳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工程中心,洛阳高分子纳米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表征;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功能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研究: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与计算研究。
药理学
药理学是药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预防提供基础理论。其任务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提高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的新用途,探索细胞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为基础,以动物及其离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第二,学术团队
本学科现有教职员工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人员1人。2留学归来和正在留学的人。学术团队中有5名博士,4名硕士。
第三,学术骨干
尹卫平,王建刚,梁菊,李俊,周慧云。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药药理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药药理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重点从中药中筛选作用靶点新颖、毒副作用低的单体或化合物活性成分,探讨其化学结构与药理的关系及其体内代谢模式。
2.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主要是对当地道地药材,尤其是伏牛山植物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提取其指纹图谱,为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3.昆虫来源的新药研发该方向主要致力于新型抗生素和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它的研究对象是当地的药用昆虫。
五、硕士生导师
尹卫平,王建刚,梁菊,李俊,周慧云。
不及物动词科学研究
该学科是我校重点学科,已形成几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伏牛山药用植物保肝及新药开发研究、昆虫体内新抗生素化合物及抗癌成分的研究和发现等。目前承担省市科研项目6项,SCI收录论文20余篇,培养研究生7名。毕业生去外企,大学,科研院所,出国深造,读博士。实验设备齐全,包括: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系统、CO2超临界萃取器、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500MHz核-质谱(LC-NMR)、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化培养箱、洁净工作台、恒温摇床、CO2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和蛋白质电泳系统。化学工程与技术
制药工程
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