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儿子马恩浩简历

那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一个老朋友。她在等上辅导班的女儿下课,无聊的在街上闲逛。我惊讶于她的憔悴,和我们以前每次见面时的兴高采烈不同。

她是我们小城市第一批烘焙工作室的成员之一,还去了广州、杭州等地学习烘焙技术。她心灵手巧,工作勤奋,很快工作室就积累了大量的粉丝,让她在这座城市小有名气。

每当她说起自己的工作室,眼睛就会亮起来,向我们描述未来。这个小小的工作室承载着她的人生梦想。

然而,现在她告诉我:“我已经把工作室转让了。孩子长大了,需要有人陪她学习。我只好瞪着她说,孩子成长只有一次。我不能错过!”虽然我看到了她表情中的无奈和不甘,但我无言以对。

如果有这样的评选,比较哪个国家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无怨无悔,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事业甚至生命,我想中国的父母一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是给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他牺牲的,甚至是他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这种天赋不能帮助孩子成才,反而会把孩子引入歧途。有多少父母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却成了孩子一辈子爬不出来的坑。

一、培养孩子以孩子为家庭中心。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安家》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从外地来到上海,靠卖包子、睡风、睡黑为生。对他们来说,活着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儿子。

他们心疼儿子,不想让他年纪轻轻就背上沉重的贷款负担,就想尽办法全款给儿子买房,不给自己留养老钱。

然而老两口口中的结局却令人尴尬。当他们带着全部家当赶到儿子的新房时,儿子却把父母拒之门外。

他们的儿子早就习惯了被父母牵着走。在他看来,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感激父母的辛苦呢?

小说《无声的告白》的女主角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发,也承载了父母对生活的梦想。她的父亲希望她成为一名社会专家,而她的母亲坚信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她是整个家庭宇宙的中心。虽然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她的父母眼里只有她。哥哥被哈佛录取的消息,对她父母的打击没有她物理考试不及格那么大,而妹妹更像是一个隐形人。

其实她根本不想成为中心。她知道成为中心意味着什么。就是在父母面前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假装自己喜欢物理生物这些自己根本应付不来的东西,假装自己真的想当医生。

她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直到那一天,她的小肩膀再也无法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每个人都在睡觉的那个晚上,她在湖里淹死了。

第二,培养孩子只为孩子而活。

综艺《亲爱的小书桌》里,小朋友问导师: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最重要吗?其他几位导师都选择了“是”,只有傅首尔选择了“否”。

傅汉城说,我想我希望自己对他们不是最重要的,你也应该希望自己对父母不是最重要的。

在傅首尔看来,应该让父母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母亲可以盛装出门。如果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孩子长大了离开妈妈,妈妈怎么活?

我身边有个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她身体有点弱,生完孩子就不上班了,成了全职妈妈。这些年来,她生活的全部都是孩子,每时每刻的重心都是孩子:

每天早上早起,给孩子准备早餐,然后送他们去学校;

每天下午守在孩子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放学;

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学习到深夜;

周末和节假日,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

对于孩子们的老师来说,学习的进度,薄弱的知识点...这些,她比孩子们更清楚。像陀螺一样,她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然而,当她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学时,她突然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没有人需要她做饭,接送,陪伴。她似乎没有存在的价值,整个人颓废。

唯一让她开心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打电话,但是时间长了,孩子被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也懒得去应付她的啰嗦,而且总是不接她的电话,以至于她经常在朋友圈抱怨孩子是白眼狼。

抚养孩子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旅程。即使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也不要失去他们的世界。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每个人只有为自己活着时才是最强大的。”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爱,还谈什么爱孩子?

三、健康亲子模式的三点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尝试创造一种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

1)接受普通孩子。

作家刘继荣有一篇短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她女儿的故事。

班上50个人,我女儿每次考试总是排第23名。她是名副其实的普通学生。女儿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特长。对她父母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父母试过改变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各种方法都用过,结果都没用。

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性格优秀,乐观幽默,乐于助人,值得信赖,容易相处。所以班里很多同学都建议她当班长。

女儿说,她不想当英雄,只想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如果我们健康,如果我们快乐,如果我们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为什么不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呢?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由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出色表现,陈伟被授予“人民英雄”的荣誉称号。她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是一位睿智的母亲。

她的儿子马恩浩说,她记忆中陪伴母亲的时间很少,但她从来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全力支持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所以在中学,他可以是埃博拉疫情严重时唯一一名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高三的时候,他成为了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会的志愿者。

妈妈告诉他:这辈子只有两件事要做好。第一件事是娶你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你喜欢的事业。

在这样的放养政策下,马恩浩选择了和母亲相似的专业,以全A和最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他说要把青春献给祖国,和母亲一起战斗。

3)父母从未停止成长。

今年44岁的陈玉玲受益于“百万扩招”政策,成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她一边工作,一边上学。由于她的努力,她在专业成绩中名列第一,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她的辅导员老师不仅佩服陈玉玲学习的认真和求知欲,值得学习。

2019年,陈玉玲曾经和女儿一起参加高考,这成为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我相信,对她来说,学习永远不会结束,她也从未放弃自我成长的可能。

正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所说:所有的教育或者99.9%的教育都归结于榜样,归结于父母自身生活的正确和完善。

当父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你就不再仅仅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兄弟、战友、导师...以后,你的孩子不仅会有来自血缘的爱,还会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对一切的默契。

中国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视为命根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和延续,期望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荣耀在孩子身上实现。

于是我们的家庭关系就乱了,大家都围着孩子转。但是,真正健康的关系应该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但永远不应该是家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