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相关事件
在刘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始终没有忘记与巴老的友谊。
1936年,20岁的刘应邀到上海,经好友金毅介绍认识。当时良友出版公司出版的《1936年短篇小说选》是当时文坛一批著名作家推荐编辑的。金易选择了刘的《冰封的天空》,叶圣陶选择了刘的《在草原上》。刚刚踏入文坛,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刘,看到这本集子时高兴地说:“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做梦也没想到在发表作品的第一年就能获得这么高的报酬。”
几天后,巴金和金易邀请白宇到关胜花园聚会。谈话中,巴金对刘说:文化生活出版社将出版他的短篇小说集,问他同意不同意。这对于刘来说完全是始料未及的。他高兴得无法克制自己。他焦急地对巴金说:“我连剪报都没带!”巴金从包里拿出一个纸袋,亲切地说:“已经给你编好了。你自己看看就知道了,看看有没有变化。”
刘接过来,打开了。是他在1936年发表的六部短篇小说,剪得整整齐齐,贴得整整齐齐。这本小说集的标题是《草原》。这件事在当时对巴金来说也许是一件小事,但对刘来说却是一件决定他进入文坛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大事。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刘一直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里,对巴金充满了感激之情。
1939年,应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邀请,巴金编辑了一套“文学短篇丛书”。刘的短篇小说集《在蓝河上》是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这个系列发表的时候,刘已经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几十年了,他连一个都没救。45年后,1984,巴老从上海给他寄来了一本书,打开一看,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小说集《在蓝河上》。巴老在这本保存了四十五年的小说集的内页上,用钢笔写下了两行精致而意味深长的字:
"唯一的一个是给白宇同志的."巴金1984年6月29日
刘捧着这本几十年没见过的心爱的书,内心充满了起伏。他既高兴又兴奋。巴老精心培养了他几十年。时隔四十五年,历经“文革”十年浩劫,他依然保存了这本书。他对巴老的深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当我们谈到《心路历程》的写作时,总会谈到巴老。刘说:“每次见到巴老,我都会谈起俄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我写了一系列关于心灵历程的长文,就是受了它的影响。”《心路历程》写了五年,我不写传记形式,因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我倾注了我所有的感情,悲伤,欢乐,血泪,生命...字里行间,通过它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精神之旅是我自己的,也是时代和民族的精神之旅。这本书写了很多我身边的人。是他们的情绪燃烧了我的情绪。我写一本书,然后燃烧读者的情感。文学是通过情感,用文字充分表达生活的内涵。"
《心路历程》出版后,刘把它寄给了巴老。1996年,巴金在杭州休养时,有人给他读了《心灵之旅》。巴老听后非常高兴,立即给刘打电话。巴老说:“这本书只有你能写,也只有你能写。写得好!”巴老特别提到了萧珊的描写。他说:“你写得好,你写得好!”说的时候很激动!
在《心路历程》中,刘对巴金和萧珊的描写不多,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都是内心的抒发。刘说:“四十年前,在我精神绝望的时候,是巴老和小山伸出了手来救我。他们用自己的火种点燃了我的生命之火,对我们的友谊超过了‘谢谢’二字。”
在1962期间,刘的神经症加剧了。严重的失眠不仅使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也使他的精神濒临崩溃。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不得不去上海进行异地治疗。然而,他担心他的大儿子彬彬的病情,他患有晚期风湿性心脏病。在朋友的帮助下,彬彬还到上海请全国知名的心脏病专家会诊治疗。但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对于病情已经进入晚期的彬彬来说,已经无济于事。刘和虽然倾注了父母最大的爱,却依然沉迷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当哈玛要求回京时,虽然陪着他们,刘却极为担心。下午带着病危的彬彬从上海抵京,巴老来到刘的住处,晚上萧珊也来了。当时大家都很担心彬彬的情况,怕路上出意外。巴老和萧珊都很清楚褚彬彬预后不好,但此时此刻,谁也没说什么,默默地坐在沙发上,萧珊不时看着手机。突然,电话铃响了。王琦从北京打来电话,告诉白宇彬彬已经安全抵达北京,并已回家。这一刻,巴老、萧珊和刘都笑了。原来巴老和萧珊估计今天京里会打电话来,怕刘的可怕结果,实在受不了,就特意让陪着刘!当老爷子、萧珊起身告辞的时候,刘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份真挚的友谊更珍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走过60多年风风雨雨的刘有着特别丰富的人生经历。20岁时,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七七事变”后,为了投身抗日斗争,他在日寇的刺刀下逃出北平,走遍大半个中国,最后来到延安,“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代表作《心路历程》描述了他从童年到建国前的人生经历,其中穿插了大量建国后他所接触的人和事的叙述和描述。纵观全书,我们不仅写出了一个老战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给人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而且通过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广阔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到史诗般的厚重。
把革命斗争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融为一体,既写出了时代的脉搏,又写出了个人思想进步的特点。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天真青年到一个清醒的共产主义战士,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坎坷,唯一不变的是作家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和火热激情。这一点,即使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是淋漓尽致,气势磅礴。比如当作家终于登上一艘大木船,从凤岭向北渡过黄河时,黄河出现在作家面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这条河是开阔的,一望无际。我抬头一看,带着白森森冰块的黄色急流从天而降,哗哗往下流。黄河上的浪涛像成千上万条飞舞旋转的巨龙,相互缠绕翻滚,仿佛每一个头都想争夺另一个头的前方,所以冲动而飘忽,像飞箭,像疾风,后面是更狂野奔腾的浪涛,威风凛凛,寒意逼人。我站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呼啸声,鸣笛声,水声,风声,水声汇成一片激流。这一刻,我的心灵变得非常庄严肃穆,我的心灵拥抱了整个黄河,随着黄河上下翻滚,左右飞舞……”这种描写突破了一般景物描写的局限,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战斗的感觉,给人以不可抗拒的震撼和刺激。这不仅是作者几十年功夫的修炼,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凝结和结晶!
刘是一位对人民怀有无限深情的著名作家,一位富有战斗精神的文艺工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讴歌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激情。这种战斗的激情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60多年来,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一线,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写出了5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说《第二个太阳》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长江三日》《日出》等经典散文影响了几代人。许多其他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俄语、德语和其他语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告魂书》,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刘的作品中乃至他的一生中,这种激情澎湃,其实质是无私的奉献、真诚的使命感和充分的勤奋。这种激情是一切成功的动力,也是一个成员达到高级标准的动力源泉。相比之下,现在有的同志就缺乏这种激情,比如浮躁的,事事都觉得“精神不振”、“精神疲劳”的;还有人抱怨。保持员工的先进性,履行“打赢”的神圣使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激励我们,彻底抛弃“激情缺失”,自觉学习、创造、探索、奋斗,激情演绎精彩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2005年6月10日,军报发表了刘同志的遗嘱。这封遗书虽然薄如蝉翼,轻如一片白羽毛,但却有力而沉重。通过这封遗书,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 * *人的境界和风范!记得宋平同志在《刘十卷集》出版座谈会上这样评价刘:刘真正践行了陈云同志说的:“对于* *的作家来说,首先是* *的,然后才是作家”。今天,刘又一次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宋平同志的话。
我了解到,在刘同志捐赠的1500件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物是颇有品位和价值的。以现在的市场价,粗略估计应该在几千万元以上,但他把一切都给了国家。当该组织询问刘子女的意见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一切都是按照他们父亲的意愿做的。由此可见一个老书记培养出来的高洁家风。
高尚的人总是把高尚作为铺路石,卑微的人总是把卑鄙作为垫脚石。面对刘老人捐赠的这些艺术珍品,那些潜心于名人字画、古玩文物敛财、权钱交易的人怎么会感到羞耻?什么叫心安?
渭河之水土质丰润,声音浑厚厚重,而江汉之水多石,声音激越清亮(苏东坡方言)。有志之士写的激情比河流还多。在刘的一生中,他曾以《长江三日》等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一次,他用遗嘱和捐款震撼了世界的心。刘的遗嘱和捐赠的文物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 * *人淡泊名利,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祖国和民族满腔热爱,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坦荡胸怀和宽广胸怀。也让我们每个人看到了自己和白宇的差距,感受到了改造世界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如导演李在给刘同志追悼会的信中所强调的:“他的作品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将继续鼓舞和激励着奋发图强的人们。”我们要按照李主任的指示,深入宣传刘伟大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以他为榜样,努力把部队的思想建设和文艺事业推向前进。同时,要按照刘同志追悼会讲话中有关领导的要求,引导宣传好部队的文艺工作,把军报的文化宣传做得更好,以实际行动告慰刘,向刘学习!
“七十岁老人一个人睡久了,心中充满了愤怒。”刘同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轻如一片白,飘向蓝天。虽然他的视力不如太阳和月亮,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