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芙霹雳学校的快艇

郭芙点雷学校的“集邮”快艇是1935-1938。

在军委海军事务主任、广东海军将领陈策、军部雷霆学校意大利顾问等多人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购买鱼雷快艇,用于长江防御。

意大利和英国的军火商一直在向北京和南京海军部门出售鱼雷艇,但似乎中央海军坚持认为这种艇在战时的生存能力极其有限。与其买他们,还不如攒钱买他们念念不忘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根据在欧洲考察的经验和对粤军订购的中巴、马航的了解,建议选择意大利快艇。

相比较而言,英国和意大利的小型快艇中,中巴采用后抛方式发射鱼雷,而MAS则可以从两侧发射鱼雷。一般认为后一种发射方式对直射鱼雷的干扰较小,精度较高。在秘密联系英国和意大利购买快艇的过程中,财政部的“财神”先与英国签约了4辆中巴(很快增加到8辆)。

再加上南京名义上参与了国际联盟为埃塞俄比亚制裁意大利的行动,所以看起来更合适的意大利快艇一开始就出局了...

八艘英国快艇,两人一组,先分两批,后分两批抵达中国。

第一、二批快艇在点雷学校编成第一中队,称为“文天祥中队”。这些快艇被命名为文171、文93、文42和文88。第三批和第四批快艇组成第二中队,称为史可法中队。这些快艇被命名为石181、石223、石34和石102。【不知道电校快艇命名中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根据中巴的使用情况,电校决定再购买8艘。首批两艘新船抵达香港,其余陆续抵达。

受国内战事影响,八艘新船中只有前四艘经由广九、粤汉铁路运往武汉,命名为“颜高庆中队”(第五中队)。各艇更名为“燕161”、“燕53”、“燕92”、“燕65438”。其余4艘中的2艘抵达广州,分配给广东海军使用,编号为“新1”和“新2”。其中两艘用于与港英当局交换车辆等急需装备,被驻港英军使用,编号为MTB26和MTB27。

南京金钟推销的一种中巴,长55英尺,宽11英尺。主机由两台450马力或500马力汽油发动机组成,12缸,另一台36马力四缸汽油发动机用于低速巡航,设计航速38节。据说在满油满弹的情况下,实际试航速度超过41节。

中国购买的55英尺CMB可携带两枚18英寸鱼雷和两枚深水炸弹,可安装两挺0.303英寸双刘易斯机枪用于自卫和防空,乘员5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快艇使用的主机型号和马力各不相同,尚无定论,但从首批艇在长江上试航时40.6节和40.8节的记录来看,这一型号很可能是英方推荐的1000马力(日方对缴获的延92号记录为1000马力)。

在第一批英国快艇交付之际,南京政府向德国订购了8艘S型鱼雷快艇。根据最初的合同,其中5艘是库存的旧船,可以移交给中方,3艘是新造的船。由于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提出用使用柴油机的新船替换五艘旧船。征得中方同意后,德国转而向西班牙国民军提供旧艇。

原计划新造的三艘艇(编号C-1至C-3)已全部运抵中国,点雷学校将其列为第三中队,称为岳飞中队。快艇分别为粤253、粤371、粤22(粤54失踪)另一个德军快艇中队(第四中队)拟命名为“鲁修夫中队”,艇名预定为“鲁31”、“鲁103”、“鲁82”、“鲁94”。

关于这些德国快艇的型号,原计划的5艘老艇分别是德国S-1到S-5(即5艘给西班牙)和S-2到S-6。从技术角度来说,S-6的主发动机是柴油机而不是汽油机,鱼雷发射管是533 mm而不是500 mm,这些都与之前的型号不同,所以或许前者的说法更可信。根据中国记录的船体尺寸和主机型号,这三艘新造艇应该是新造的S-2。

合同修改后的5艘新舟至今仍是个谜——根据海外资料的大致描述,中国又订购了8艘S艇,随后S-30至S-37被德国海军保留(据说原编号为C-4至C-11)。

可以看出,此时中德合同中的5艘新舟尚未履行。我们怎么能再订购八艘新船呢?未见到开工记录的五艘新船与海外公认的“中国订购”的八艘新船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史料来说明。

抗战期间,石102、石34、石181、石223、粤22等船先后被击沉。霹雳学校被关闭,下辖的快艇大队改为海军总司令部指挥。“文天祥中队”仍为第一中队,“岳飞中队”改为第二中队,“颜杲卿中队”改为第三中队。武汉撤退前夕,幸存的快艇被分配到广东第四战区。

但在转运过程中,发现德军快艇体积过大,现有铁路车辆无法运输,于是“岳飞中队”暂时退到长江上游。其他8艘中巴船抵达广州后,与广东海军“新1”和“新2”会合,一起退守西江。其中,“延92”艇在三水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围捕。

桂林应星河防部成立,9艘快艇分别改名为“五木”、“苗壮”、“天翔”、“高青”、“继光”、“科发”、“成功”、“汀碧”、“世昌”,编成梧州、肇庆两个支队。豫湘桂战役期间,广西形势危急,由于快艇的油料和配件都用光了,难以继续作战,于是分别在柳州和石龙击沉了9艘快艇。至此,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英国鱼雷快艇全军覆没。

日军缴获的“延92”艇,后来被用作日本海军水雷学校使用的“鱼雷跟踪艇”(即水雷渔船),编号为“标称编号1149”。这艘船在战后幸存下来,其历史不详。【NominalNo。1005和名称编号旧日本海军水雷学校1006是华强前海关的45尺缉私快艇“关伟”和“观复”,战后也下落不明】。

两艘德军快艇退守川江后,由军政部接收,编为“军政部鱼雷快艇岳飞队”,然后停靠重庆保管;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回到南京,移交海军,暂时由海军总司令部直接管辖,称为“快371”、“快253”。

艇上配有一门日式25毫米机关炮,两挺13.2毫米机枪和两挺刘易斯机枪,以及两挺轻机枪、四挺冲锋枪和两把手枪,用作巡逻炮艇。这两艘艇被编入海军第五巡逻艇队,后来又转入第一机动巡逻艇队(驻地南京)。船名改为“快101”和“快102”,其中102船(原253船)处于半废弃状态。

“快101”艇随南京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加入解放军,而102艇仍在上海修理。之后102艇被拖回舟山,最终因台风沉没,编制取消。“快101”被命名为“海晶”号,是人民海军第一艘鱼雷快艇,也是人民海军已知的唯一一艘德国制造的舰艇。

“海警”艇从华东军区海军调入青岛快艇学校作为训练艇。0108圆舭高速护航艇设计过程中,海军青岛基地和301厂(4808厂)测绘了该艇线型作为设计母模。这是德国鱼雷快艇在中国的最后记录。

当然,如果点雷学校只买了英德两种快艇,可能就不叫“集邮”了。毕竟中央海军新列装十四门20毫米高射炮,要一口气买“埃尔康”、“苏洛通”、“贝雷塔”三个牌子。

电校向军政部申请购买一个由两艘“追雷船”(即快艇型布雷渔船)组成的队伍,用于回收训练时发射的鱼雷。电校订购了两艘意大利快艇,长9.65米,宽2.2米,吃水0.5米,排水量约3吨,航速34节。两艘矿船抵达缅甸仰光,原计划经滇缅公路运回国内,分配给万县海军学校和桂林航营河防办使用。

因为承运方香港西南运输公司反映该艇尺寸过大,所辖汽车无法装载,海军认为该艇不能作为扫雷艇使用,用途有限,决定就地出售。雷霆派集结齐莹、德国、意大利快艇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