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二丙火箭执行“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纪实
似乎在一次常规火箭发射任务的背后,长二丙火箭试验队为这位“金牌老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面对多星任务采取各种措施
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嫦娥三号火箭,研制周期有了新的突破。从确定发射任务,开始论证发射方案和总体详细设计,到火箭发射,仅用了9个月时间。在火箭技术状态和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团队圆满完成任务,创下型号研制和发射任务新纪录。
研制周期缩短、时间紧、任务重,给嫦娥三号火箭试验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嫦娥三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俊说,火箭到达发射场以来,试验队先后召开动员会、调度会、班前会、班后会,下发工作计划,确保人员了解工作计划,熟悉工作状态,明确工作要点。
在这次发射任务中,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对长二丙火箭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满足新的发射任务要求,试验团队对火箭技术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嫦娥三号火箭一次要把7颗卫星送入太空,所以火箭整流罩的直径必须设计得更大。
嫦娥三号火箭试验队四中队技术员焦介绍说,此次发射是嫦娥二号火箭采用2级火箭构型、4.2米整流罩构型的首次飞行,仪器舱高度为660毫米,是火箭全新的组合体构型状态。
“4.2米整流罩的分离方式和闭合方式与之前的3.35米直径整流罩完全不同。因此,在卫星整流罩关闭过程中,试验队克服了大面积吊装带来的困难,大力配合,准确指挥,完美完成了任务。”焦余明说道。
针对星箭接口产品数量多、对接过程长的特点,李俊表示,试验团队在产品准备阶段加强了调度协调和严格的精度控制,保证了任务进度和产品质量。同时,试验团队细化了操作、试验规章制度文件,校准文件在火箭总装总体试验阶段分步实施,保证了计划进度,丰富了文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为了使卫星进入太空后“舒适地”分离,嫦娥三号火箭还采用了中央承力筒的结构方案,火箭与卫星的机械连接通过侧挂实现。采用这种设计方法,有效降低了卫星分离的风险,大大提高了任务成功率。
面对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李俊说,测试团队始终坚持过程质量确认制度,结果可以在工作现场确认,确保工作没错,一次做好。实验组坚持过程多媒体记录制度,每天组织集中确认,确保过程正确,结果有效。
同时,为了确保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长二丙火箭还全面应用了数字化成型技术。焦说,在这次任务中,卫星和箭的两侧协同进行基于三维模型深度的数字建模,保证了卫星和箭的机械接口在发射场的首次交会,卫星和箭的联合作业顺利进行。
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任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二丙火箭2022年的首次发射,对圆满完成该型号年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嫦娥三号火箭总指挥杨建民对发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鼓舞了试验队员的士气,坚定了大家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发射场疫情防控要求,试验队临时党委认真抓好试验队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医疗队为试验队员发放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并制定应急预案,将各项防控要求落实到位,细化落实。
嫦娥三号火箭试验队政工白海燕说,试验队进驻发射场后,医疗队积极协调试验队员进行核酸检测,重点走访医生,询问队员健康状况和病史,做好文字记录,特别是针对基地气候特点,提出医疗建议。整个任务过程中,试验队员身体健康。
此外,为了确保发射任务的成功,也为了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实验团队组织了以“全力以赴确保成功,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元宵节猜灯谜、徒步行走、合影留念等有意义的活动。
各种活动的举办,充分调动了所有试验队员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心对航天精神的认同。试验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将不忘航天报国的初心,勇担航天强国的使命,众志成城,保持清醒的头脑,稳扎稳打,精益求精,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圆满成功做出新的贡献。
(文/唐明君编辑/徐佩楠审核/监制/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