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三国时期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领50万大军,号称80万,要攻打孙权。孙权兵本来就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手,兵力只有三五万。他不得不依靠长江天险,拒绝防守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溥仪县)与曹操的先头部队相遇。曹骏主要是在北方当兵,他不学水战。许多人会生病。锈蚀率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就打了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驻守武林(今湖北洪湖县),与盟军隔河对峙。为了减少船的颠簸,曹操命令工匠将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体就稳固多了,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过河的好办法。

但“连环战舰”目标大,移动不便。所以提醒曹操要提防吴军的火攻。而曹操则认为:“凡以火攻之,必借东风使于隆冬,然有西北风,故有东南风。”我住在西北,我的兵都在南岸。如果他用火,他会烧死自己的士兵。我能怎么做呢?如果是在十月的春天,我早就准备好了。“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天气条件不利,他急得“吐血不省人事”。"刘备的军事家诸葛亮用一句"天有不测风云"来揭示周瑜的来意,并密写了16个字:"欲破曹公,以火攻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此可见,曹、周、三人对火攻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

而生活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的诸葛亮,对赤壁一带的天气气候规律,比曹、周等有着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学中,除了气候规律,还必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颜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和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测了偏东风的时间。但为了忽悠周瑜,他“借东风”设坛祭神。

11月的一个晚上,真的刮起了东南风,风很大。周瑜派黄盖率领一支火攻舰队,直驶曹骏水乡,假装投降。船上装满了芦苇和浸过油的干柴,用布帘遮掩着,船头插着旗帜。最前方是十艘攻击舰。十只船向河中央驶去,黄盖命令所有的船都开船,于是船队移动得更快了,渐渐地看到了曹骏的水乡。这时,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下来了!”“曹颖的官兵听说黄盖要来了,都出来伸长脖子观看。曹兵分不清真假,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离曹操水寨只有两里。然后黄盖下令“放火!”一声令下,所有的战舰一齐开火,宛如一条火龙,直奔曹骏的水乡。东南风越刮越猛,火借风,风助长了火,曹骏所有的水乡都着了火。“连环战船”一时拆不下来,火也灭不了,越烧越大,一直烧到河岸。只见火光飞舞,烛光摇曳,曹骏在江边和河岸的营地陷入一片火海。

孙、刘联合起来,消灭了曹操的大队人马,烧毁了所有的战船..烟火中,曹操率领残兵败将退守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没想到,途中又遇到了暴风雨,道路泥泞难走。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士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泥泞的路上,让骑兵通过。但是那些老弱病残的战士被碾压,被践踏,死了很多。后来他不得不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江陵和襄阳,带领残部回北。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两句著名的诗:“东风不方便周郎,铜雀台深锁二乔。”意思是感谢上帝,把东风借给了周瑜,让他做事顺手。否则,孙策的妻子大乔和周瑜的妻子小乔会被曹操带到铜雀台。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一句歌词:“只说十一月东风稀。”显然,我后悔自己对天气的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经考证后认为是虚构的。然而,从赤壁之战中期开始,长江上刮起了强烈的东南风,然后曹骏失去了华容道,陷入了倾盆大雨,这在当时看起来像是一场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在中国春季最常见,秋季较少。是深度发展的低压系统,心脏低,周围气压高。空气从外围流向中心,逆时针旋转。所以在气旋的锋面(也就是东边),吹的是东南风;气旋(西)后面,吹西北风。聚合上升气流在气旋中占优势,这可能导致大面积降雨。所以,当东南风连续吹来的时候,往往预示着天气会变坏。天气谚语说:“祖上东南风雨,西北风空”“东风雨,西风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也有人这样分析诸葛亮借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可以看出,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封闭高压中心影响时,风向顺时针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向海上移动时,高压背后盛行的东南风将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快速南移,南下入侵的冷空气很快又来了;所以东南风持续时间短,人们往往忽略。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在东南风出现之前就掌握了征兆,所以准确地做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就这样,诸葛亮根据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天气变化,预测到了11月初冬会有东南风,并进一步推断天气会变坏,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