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西方思潮涌入中国的五四时期,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

一个

最初,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向西方学习上。首先觉得国家技术落后,武器装备不如西方,于是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办工厂,修铁路,建海军,进行洋务运动。但1894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人们发现改制比造器更重要,于是他们通过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始了维新运动,于是就有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的维新运动,仅仅过了百日就被顽固派破坏了。

后来学习了西方民主共和制度,随后爆发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但也没能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可见,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认识到中国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太旧了,应该用新的制度来代替,试图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来挽救中国,但现实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战是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混战,造成3000多万人伤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一战后期,中国爆发十月革命,走了一条人类从未走过的新路——社会主义道路,给当时正在为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出路而苦苦挣扎的俄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十月革命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的全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建立,归功于俄国先进分子组织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广大工农群众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

显然,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的成功,这自然吸引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事实上,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中国。1899年2月至4月,在上海广播学会主办的《世界通报》上连续发表了蒂莫西·理查德的删节译本和蔡尔康的文章《伟大的同学》,并在中国的刊物上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中文译名,其中说“马克思作为一个百工领袖而闻名,也是一个英国人”。

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朱之鑫也零星地介绍了马克思及其学说。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十月革命用大炮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设想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建设,为人类社会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在此之前,虽然各种与社会主义相关的学说和理论已经传入中国,但这些学说和理论都是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性或幻想性描述,没有经过过程是无法转化为客观现实的。

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科学的理论分析,而且能够指导客观现实的改造。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新制度成为最好的例子,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也随之产生。

瞿秋白曾说:“在中国这样一个黑暗悲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想在生活现状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听着俄罗斯旧社会解体的声音,真的是空荡荡的,不禁动心。因此,大家应该讨论和研究俄罗斯。”(《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248页)

中国在1919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幻灭,五四运动爆发。相比之下,十月革命后,苏俄分别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发布两份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于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试图了解十月革命,相信他们能找到救国救民的好办法。

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关注俄国。1920年3月,他在给同学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认为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家。我想在两三年内,我们会组织一个团队去俄罗斯考察。”(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编,人民出版社,1980,第65页)同年8月,他和何叔衡还在长沙发起了俄国研究会,宗旨是“研究俄国的一切”(同上,第354页)。

刘少奇还回忆说:“* *出现之前,马克思主义也传到了中国。就是在1920(出现* * *)的前一年,我看到了这样一本小册子。之前听说过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后来看到了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和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

另外,还有一件最大的事情,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唤醒了全世界想要革命却没有找到出路的人们。尤其是在中国,我们当时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却不知道往哪里跑,于是有了办法。(高志中,编辑。《向党旗宣誓——老一辈革命家入党经历》,人民出版社,2019,第18页)。

十月革命后,一些经历过辛亥革命的民主人士也开始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认识到只有走这条路,中国才有前途。

林在辛亥革命时期参与策动湖南独立,后参加“二次革命”,任越州(今岳阳)要塞司令部参谋。“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往日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革命党,回国从事反袁活动,后于1917年参加护法抗击北洋军阀段的战争,这样一位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在自述中说:“从同盟会到中华民国成立的十年间,我亲身参与了每个阶段争取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也流下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接连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明朗总是那么遥远。

虽然不完全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但总觉得不能重复过去走过的路,要从惨痛的经历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知道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解放劳动群众,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个阶级的解放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林自述》,《人民》第2期,1982)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自然离不开一批革命先行者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1918165438+十月,李大钊发表《老百姓的胜利》和《新青年》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陈独秀也曾发表过《工人意识》、《谈政治》、《社会主义批判——在广州政法学院的演讲》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正如当年的一份文件所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很短,只有三年左右。但是,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先驱者的努力,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发展,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70页)。

1920年3月,李大钊与邓中夏商量后,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是李大钊团结“有志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愿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的最初尝试。

同年,165438+10月17日,该学会在《北大学报》上刊登通知,称:“本学会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其宗旨是研究有关马克思学派的著作。”(上引《邓中夏全集》,人民出版社2014版,第161页)通知中还公布了19个发起人的名字。十九个发起人,后来几乎都成了* * *成员。

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讨论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转型。8月,在这个研讨会的基础上,上海* * *的早期组织正式成立。5438年6月+10月,李大钊、邓中夏在北京成立“* * *支部”。

随后,在武汉的董、陈潭秋、包惠生等留学生,在长沙的、何叔衡,在济南的、、谭平山、谭、陈公博,在广州的留日、留法学生和华侨,纷纷成立了早期的* * *。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灿烂地绽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十月革命影响,许多国家建立了* * *,德国、匈牙利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发生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马克思主义最终并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思想主流,而是在远离发源地的中国广泛传播,真正生根开花。这除了马克思主义本身,还与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艾思奇曾对这一点作过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及其优秀传统,早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从老子、墨子、孔子、孟子,甚至孙中山先生,都希望世界上有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滋养的,是从中国自己的共产主义的种子中成长起来的。(艾思奇:五四文化运动在今天的意义,《新华报》第26期,1939年4月28日第6版)。

虽然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它不仅属于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许多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后,不仅感到陌生,而且感到似曾相识,甚至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激活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所固有的追求和向往伟大社会的基因。

参加辛亥革命的吴曾在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时说:“社会主义书籍中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崇高理想,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的大同学说。

所有这些都交织成我脑海中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吴文集》第二卷,重庆出版社,1987,第1058-1059页)正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思想共鸣,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由此诞生。在他们的影响和领导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这一历史潮流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 * *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这种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硕果累累,使得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扩展数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工人“还是民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从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推断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宣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应当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了书房,落脚到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先锋队,* * *,想要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我们还必须把这一原则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和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互依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适用”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得出的庄严结论。建国后,在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另一种是实事求是。

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当语录,当圣经,对“取经”保持沉默。只关注他们的具体结论,却忽略了得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我没见过多少,都是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如果把它们生搬硬套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错误。

这样做,看似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实则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的灵魂;看似思想极具革命性,实则非常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就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与此相对应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箭”,射向中国革命实践的“目标”,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叫“有的放矢”。如果用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那将是不可战胜的。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会一帆风顺;相反,每当我们违反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