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故意捏造,别有用心。造谣者不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谋取不正当利益。比如今年2月,几段展示“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福建晋江多家企业生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称紫菜有嚼劲,呼吁网友“不要再吃了”,引发了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用夸张扭曲的处理方式,模糊真相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命”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的认知。因为这类谣言“掺杂着真相”,很难鉴别和取证,很难反驳谣言。
旧闻被挑动,被刻意抹黑。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造谣者彻底改变了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改新瓶装旧酒的日期;日期模糊或变相删除,达到互相转发,误导人们消费的目的。
玩笑嘲讽,负面交流。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对图片和视频进行玩笑和调侃,利用互联网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年轻受众好奇心强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将长期难以消除。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网络食品安全谣言扰乱社会信任,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严说,近年来,人们对问题食品的“前车之鉴”保持高度警惕,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绷紧神经。一旦网络上出现与食品相关的谣言,人们的焦虑和敏感神经立即被触动,谣言会迅速发酵,进一步扰乱人们的消费判断,损害行业发展。比如一个“塑料紫菜”的谣言,就可能给福建晋江等地的紫菜行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从传播者来看,部分谣言传播者利益明显,存在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游戏等多种动机。”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静表示,微信上的朋友圈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阵地,微信视频、微信官方账号中自媒体的文章、微信短信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一些食品安全谣言往往以视频的方式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一些食品安全谣言利用人们的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来强调严重后果,使用煽动性词语,如“紧急情况”、“休克”等,冲击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