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哪个省的?

中共第一城阳泉是山西省东部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洮河纵贯市区,青山绿水,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被誉为“煤铁之乡”。

地理地貌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部。被誉为“中共第一城”;位于东经112 54′~ 114 04′,北纬37 40′~ 38 31′。东接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西接太原市、寿阳县,南接昔阳县,北接五台县、定襄县。辖区最窄处东西仅32km,东西82km,南北106km,总面积4451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

阳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大陆性季风和复杂地形的影响,城市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气候特点: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多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高温多雨,年内降水量差异很大。秋天,云清气爽,气温下降快;冬天干燥寒冷,有时刮风,尘土飞扬。当地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为133.9大卡/平方厘米;全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696.3 ~ 2886.3小时。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一茬的要求,很多地方两年就能达到三茬。各地年平均气温差异很大,最暖的地方(娘子谷)高达13.2℃,最冷的地方(平塔梁)低至2.0℃,一般为8 ~ 12℃。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2400 ~ 3000℃,平均无霜期为130 ~ 180天。年降水量北方多于南方,分别为537毫米,市区560毫米,蔚县590毫米。干旱、洪涝、冰雹、风霜等气象灾害频发。全市可分为温暖寒冷农业气候区、中度农业气候区(包括温和湿润农业气候区和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包括温暖湿润农业气候区和温暖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和温暖农业气候区。

阳泉市位于黄土高原东缘,属于山西东部山区。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面积3362.438+0平方公里;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62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462平方公里。整体上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803.6米,最低海拔仅350米。[编辑本段]行政区划阳泉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截至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65438+30.9万人,其中城镇居民73.9万人,农村居民60万人。市人民政府南大街23号。邮政编码:045000。行政区划代码:140300。区号:0353。车牌以晋c开头,拼音:阳泉市,英文名:阳泉市。

阳泉市面积4451平方公里,人口65438+30.9万(2006年)。

市区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21万。邮政编码045000。区人民政府南大街300号。

矿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00。

郊区面积633平方公里,人口22万。邮政编码045011。

平定县面积1350平方公里,人口32万。邮政编码045200。县人民政府驻关山镇。

蔚县面积2439平方公里,人口29万。邮政编码045100。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

*本区地名数据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面积和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05年),人口截至2003年底。*[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过去阳泉城内有五泉,常年泛滥,滋润一方,故称阳泉,后被解释为阳泉。阳泉城历史悠久,地处“三晋”,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为了适应军事竞争的需要,赵简子就在这一城区修建了“平城”,收集粮草,并派兵把守,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辖寿阳、蔚县、石隘、乐平等县。它被提升为国家级建制,这在古代阳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组建平定军,出兵太原。1905,郑泰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的发展,一批矿冶企业相继建立,使阳泉站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商贾云集,逐渐成为山西东部和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立阳泉市。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平定西北的酸枣、大梁顶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中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唐禹夏商时期,阳泉市作为古冀州之地流传下来。春秋时,今蔚县有仇犹。周镇定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与智伯结束仇恨;十六年(前453年),汉、赵、魏分晋,城属赵。秦属太原郡。西汉初,艾县置邑,郡治平定县新城村,属太原郡。东汉时,上爱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期,南北分属魏兵州的乐平郡和新兴郡。西晋沿袭了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期,分属赵倩、后赵、魏冉、颜倩、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期,南北分属石隘县、乐平县、并州和定襄县、新兴县、泗州。之后全境分属东魏和北齐。隋朝在今天的娘子关设韦泽县,属荆州,后被废弃。在今天的蔚县,原邱县(后改名蔚县)所在地,与石隘县同属辽州。唐初,城属州,后属州。石隘、蔚县先后隶属并州、太原。天宝元年(742),施哀改名为杨光,并迁至杨光村。五代历属唐末、晋末、汉末、北汉。北宋第四年(979),杨光县改为平定县,县衙迁回平定上城,划归平定军。蔚县属并州;后来的平定县和蔚县都属于河东路。金圣平定州、禹州分属河东路、河东北路。袁属于济宁路。到了明朝,禹州降为一县,与平定府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成为直隶州,加盂县、寿阳县,隶属山西省。民国初为平定县、蔚县,属山西省集宁路,直属于山西省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为平定(北)县、平定(东)县、和平(西)县,蔚县分为平(山)县、阳(曲)县、寿(阳)县。郑泰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两县属于晋冀鲁豫边区,以北的县属于晋察冀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平定、蔚县逐步恢复原有建制;1947年5月4日,平定县的一部分建立为阳泉市,后更名为阳泉工矿区。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管委会、华北人民政府和山西省管辖。建国后,阳泉市(原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曾数次归晋中(榆次)地区(机构)管理,平定县、蔚县则属于晋中(榆次)地区(机构)。先后设置了城区、郊区、矿区。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蔚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山西省直接管辖的两县(平定县、蔚县)、三区(市、矿、郊区)的市。

清末,今天的市区还是一片荒地。自石太铁路1903开通以来,煤、铁、硫等行业随之兴起。直到1936才形成一个三万多人的小集镇,隶属平定。1951年改市,省直管。

阳泉工矿区设立于1949,属榆次区。1951阳泉工矿区改为阳泉市,省直管。1958阳泉市划归晋中特委领导。1961,阳泉市改为直辖市。1970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1972年,阳泉由直辖省改为直辖市。

1969,65438+10月正式建立城区和郊区,1970,65438+10月建立矿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蔚县划归阳泉市。

全市辖市、郊、矿三个区和蔚县、平定两个县,13镇,44个乡,12街道办事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按当时行政区划):阳泉市1273126市164288矿区217592郊区273437平定县323633蔚县294176【编辑此段】景区阳泉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至今仍有春秋末期在赵简子修建的古城遗址、汉代淮阴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遗址等。在平定南部的东福山,相传女娲在此筑炉炼石补天,使东福山的石头整体呈红褐色,但放入水中不沉而浮。至今该灶仍存,明代沈璐《浮山厨房》中有题词。城北60公里处的藏山,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赵遗孤所藏。有一个藏洞的传说,藏山的名字就是在这里推导出来的。此外,阳泉还保存着许多古文化遗址,如北魏石窟、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宋代借助唐代遗风重建的林间关帝庙正殿、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等。还有1931的中国* * *遗址,1940的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石脑山遗址。此外,还有许多古寺、石碑、古塔等文物。具有医疗价值的梁家寨温泉、瑶琳寺、娘子关瀑布,以及北方罕见的大型钟乳石洞奇观——莲花洞、五花洞,令人难忘。阳泉还是山西、河北两省旅游区的连接点,可方便到达太原晋祠、佛教圣地五台山、革命圣地西柏坡、左权八路军总部旧址、黄崖洞、井陉苍岩山、正定佛寺、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