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刚简历

郭台铭

生日:1950

籍贯:台湾省。

公司:鸿海集团

职位:董事会主席

-

人物介绍:

台湾省毕业于中国航海学院。1974退伍后,鸿海精密企业成立,资金仅30万新台币,主要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

他在1977赚到第一笔钱的时候,从日本买了模具设备,成立了自己的模具厂。

80年代,PC产业起飞,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PC连接器领域,其连接器王国开始建立。

1999,一口气吞掉华盛、光宇等企业进行反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从一个区域性制造商转型为世界级企业。

2002年,鸿海成为台湾省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并在《商业周刊》2002年的“全球科技100强”中排名第三。

从鸿海创立的第一天起,郭台铭的目标就很明确,那就是把公司发展成为台湾省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目前已四次登上《福布斯》杂志台湾省科技首富。

二十年前的台湾省,他默默无闻,他的公司规模连台湾省一千个制造业都不够;但现在他是台湾省科技首富,公司遍布欧美。他就是台湾最大的科技企业集团鸿海集团的老板郭台铭。

主人公莫问出身低微,有着黑手和远大抱负。

关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说:“阿里山(台湾省最著名的风景)的神木之所以这么大,是四千年前种子落入土壤时就决定了的,四千年后才知道。”回顾鸿海的成长过程,恐怕只有郭台铭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郭台铭出生于1950,他是家里的老大。由于家境贫寒,郭台铭于65438-0966考入台湾省“中国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并通过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轮船公司做推销员。1973年2月,郭台铭投资新台币65438+万元,与友人在台北县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产品。然而,一年后,由于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公司成为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就是靠制作黑白电视的选台按钮起家的。此时的鸿海还只是一个30万新台币规模的小公司,员工只有15人。1975,由65438更名为鸿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0977,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随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后来又陆续投资建立电镀部门和冲压厂。在全球进入个人电脑时代的80年代,郭台铭凭借自己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外壳等产品为主,践行“量大价低”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次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在电脑排线组装领域继续投资16万元。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开拓台湾省外市场,并创立“富士康”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创建了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的目标雷厉风行,奖惩分明。

自鸿海成立以来,郭台铭的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做台湾省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他创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客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在美国开着自己的车,住着汽车旅馆,一天12美元,走遍了美国52个州中的32个州,和世界各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以来,鸿海的客户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世界级厂商。为了获得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干脆投资在康柏总部旁边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只要康柏有新的设计,当天就能看到型号,最终赢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了巩固与这些大制造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而只做零部件供应商。可以说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球每五台电脑中就有一台安装了鸿海的产品。

但是光有客户是不够的。郭台铭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自从他创业以来,他一直是个工作狂。郭台铭认为自己应该是第一个上班的人,最后一个下班的人,所以他坚持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到公司,加班到半夜是常事。

“优先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鸿海员工始终牢记的工厂格言,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全球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中生存和发展,郭台铭创造了CMM的运作模式,从“自制零件、模块化零件、快速物流”的组装,到以电子信息流连接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货准确、质量好、成本低”的境界。

在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像军队一样管理工厂,重视纪律,注重细节。郭台铭在用人上的口头禅是:“不管是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都是好技术。”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于优秀的员工和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年来,鸿海员工每年年底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但是,他总是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难怪台湾省科技界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来的分红一直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们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一直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抓住商机,谋求中国大陆发展,投资鸿海。

尽管鸿海在台湾省已经拥有了技术能量,但其最终成长的根本原因与郭台铭投资大陆的决定密不可分。从65438到0988,经过慎重考虑,郭台铭决定在大陆投资,在广东深圳设立富士康精密元件厂,生产电脑周边连接器。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即丰富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开始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到了90年代,富士康依托前期积累的实力,分别在深圳和昆山设立了科技工业园。如今,鸿海在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拥有36家全资子公司,专业生产电脑连接器、精密组件、内部线缆、精密模具和电脑套装。由于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郭台铭得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战略,实现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计算机及零部件的企业集团和全球低成本个人电脑主要制造基地的经营目标。

2003年6月5438+10月,郭台铭回到家乡山西,参加富士康企业集团(太原)科技工业园的奠基仪式。总投资1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产业园和鸿福金精密工业(太原)有限公司,占地1万亩,一期开发500多亩。预计2004年6月正式投产,并引入山西。

正是因为大陆是鸿海发展壮大的源泉和支撑,2001年,郭台铭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第一家设立分公司的台资企业。其内在含义不言而喻。“毕竟,大陆对郭台铭和鸿海的发展太重要了。”

科技首富思路清晰,正紧锣密鼓地扩张。

郭台铭很清楚“在一个行业里,做第一个能稳稳当当赚钱,第二个能赚点钱,第三个就算了,第四个随景气起伏,第五个要么等着被收购,要么等着被淘汰。”

1999期间,郭台铭接连兼并了华盛、光宇等岛内企业,不仅开启了内部上下游整合,也正式将业务版图从鸿海精密工业单一公司发展为企业集团,郭台铭也开始跻身岛内大企业家之列。到20世纪末,鸿海已经在欧洲、亚洲和美洲设立了60多个海外制造中心和分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和PC准系统制造商。近年来,郭台铭的扩张一直如火如荼。在成功冲击电脑主板、手机生产等领域后,2000年在捷克设立光通信生产基地,2002年投资群创光电,进军液晶面板制造领域。2003年,他收购了芬兰公司,以扩大手机外壳的生产。现在除了半导体产业,鸿海的投资几乎涵盖了岛内所有的高科技明星产业。

郭台铭的事业越来越大。连续三年被富士Bi杂志列为台湾省科技首富,鸿海产值连续三年位列台湾省最大民营制造企业。但他已准备退休,强调2008年58岁退休,不打算把接力棒交给郭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