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物-王恒·皮尔

2006年4月金鹰国际将迎来14周年庆,金鹰购物也将迎来10周年庆。金鹰在南京是从房地产起家的,从建造地标性建筑——金鹰国际商城起家。经过十四年的发展,金鹰国际积极涉足房地产、软件、汽车营销等业务领域,并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已成长为一家大型多元化外资企业集团。

金鹰从成立到起飞,见证并参与了14年发展的全过程。2006年3月31日,记者采访了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恒先生。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金鹰国际的发展情况。当初金鹰国际选择在南京发展。这座城市主要是什么样子的?14年,金鹰国际成长为大型多元化外资企业集团。就你的经历来说,你认为外资企业的发展最需要当地政府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企业应该如何与当地政府协调?

王恒:金鹰国际已经在南京呆了14年了。当时选择江苏南京的主要原因是江苏是中国历史上的富庶省份,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和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发展空间很大。同时,恰好南京有一个重点项目要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机会对我们当时的海外房地产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机会,这不仅符合南京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可以实现个人的抱负。

我觉得如果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和谐,企业就能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政治和人文方向和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少走弯路,快速看到预期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得1993宏观调控期间,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形势非常严峻。当时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不仅给了我们企业很多鼓励,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不遗余力,比如招商引资。政府不仅帮助企业宣传,为投资牵线搭桥,在解决资金方面也有明确的做法。政府的支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进化和经济改革的发展,我认为现代企业和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企业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政府应该给企业一个更加开放和合法的平台。这是企业与政府更合理的关系;企业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影响,多纳税,政府在法制建设和市场开放方面为政府服务,是比较好的工作方法。

记者:从65438到2004年,金鹰集团的产业包括房地产、商业连锁、商贸流通、汽车等,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这些行业在集团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的?

王恒:金鹰集团是从房地产起家的,也是从建造地标金鹰国际商城起家的,所以房地产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旗下的分公司,如物业管理、装修公司等,已经成长为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优秀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支撑点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盖房子或者卖房子,而是在长期竞争、长期运营管理、品牌服务中成长。如今,金鹰购物中心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市的大部分,一部分整理后将并入商业连锁。

回顾过去十年的努力,我们最引以为豪的是“客户忠诚度”,也就是回头客,这是我们的企业特色。根据我们POS和ERP系统的统计,我们VIP卡(也就是老客户)的消费已经达到了总消费的57%,也就是说十笔交易中有将近六笔是老客户花的,而一般的商业企业做到了30%左右。

我认为贸易和汽车服务是朝阳产业。如何利用公司的服务特色和品牌效应切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服务型的,都是创造价值的,都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那么,我们的第三产业如何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发展中融入现行的国家政策?在我看来,目前我们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了品牌,有了创造的能力,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可以长期经营,不断发展。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如何提升价值和服务,以及如何将我们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与实际服务联系起来。我们有一个口号:做得比承诺更好。这充分发挥了我们在所涉足的第三产业中提升价值、提升服务的理念。

记者: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金鹰曾经考虑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什么后来在这方面好像放弃了或者收缩了?

王恒:我们非常注重考虑我们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对竞争的威胁。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我们以前主要有两个发展方面,一个是医药,一个是软件。软件开发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影响力和业绩都很优秀;医药方面,考虑到自身能力和专业实际情况,金鹰医药最好并入新百医药。金鹰医药原来是搞研发的,新百是搞制造的。我们觉得如果制造业的规划和厚度已经成型,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纳入金鹰。金鹰药业并入新百药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有利于金鹰药业的整体性,同时可以在R&D、制造、销售上形成整合,整合的作用远大于金鹰药业单独在科技公司的作用。

我们将继续关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寻找机会,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候,要做一个完整的评估,而不是为了搞科技而搞科技。

记者:为什么金鹰这次选择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在上海或深圳?香港上市为金鹰的资本运作赢得了一场胜利。如何看待国内之前的资本运作?

王恒:2005年,香港被评为国际资本运作最自由的城市,超过了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一个市场的形成是多年积累的结果。香港是自由港,专业人才充足,在投行、法律、税收等方面有基础优势。香港的资本运作环境相对公开公平。这种市场运作模式给了金鹰贸易集团最大的空间。这次在香港上市,不仅是很多本地投资者,全世界关注香港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都非常关注,非常支持金鹰。

香港的市场很大,能融多少钱进去。相比较而言,国内资本运作,尤其是上市公司,还没有完全走出分配体系,在地域、额度、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我们这种以业绩考虑价值的企业来说,香港可能更适合。

记者:金鹰国际发展到今天,在企业管理和人才引进方面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请大家说说。另外,一个缺乏创新的企业,很难谈成长,谈成长,更谈不上发展。金鹰集团围绕创新这个平台做了哪些文章?

王恒:到今天为止,金鹰集团最大的投入是在“团队合作”上,最大的优势也是在“团队合作”上。我们集团现在有27家公司,都进入了集体玩和团队玩的阶段。无论在企业管理还是人才引进上,我们都主张在开放的平台上,以不断进步成长的团队工作模式进行,让企业和人才都得到发展。具体来说,一个公司的老板不需要多面手,但必须是一个能融合各种职业,让别人发挥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好的团队领导。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创新,已经从十年前的科技创新,比如ERP系统的管理创新,IT平台的创新,网站的介入,变成了另一种创新,就是让管理者在组织结构上实现创新。管理者不能以单一的严格管理或集权的方式发挥作用。他们应该在扁平化管理和团队的作用方面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从引进培训人员和公平评价人才方面入手。我觉得我们最近三年创新最有效的成果就是“团队工作”的形成。

记者:金鹰国际一直致力于公益建设。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据了解,今年的金鹰四清活动仍将以“慈善为普罗大众”为主题。你认为企业在赚钱的同时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和企业品牌的竞争力有什么联系?

王恒:我认为融入社会,投身公益事业建设,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最能让外界、群众或社会接受的宣传,其实是公益宣传,而不是“老王卖瓜”广告;从内部来说,如果在企业文化中加入慈悲、欢乐、爱等元素,一定会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这种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也会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我们每年的很多公益活动,基本都是工会和员工自发的,而不是企业领导要求的,比如冬令救济、助残等,都是自发的。公益事业要有百益而无一害。

从1992年我们用不办庆典的积蓄成立建邺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弱势群体。我们企业的定位形象是高端,服务于相对富裕的阶层。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一种平衡。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注意雇用更多的残疾员工,照顾他们的家庭,在资助盲人学校等特殊教育方面多做善事,以表达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爱。

另外,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美国的比尔·盖茨可以设立30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而中国的基金会一年只提供60多亿元。这种巨大的反差应该让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思考一下。我觉得改变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慈善,鼓励成立民间慈善基金。通过这个基金的设立,慈善资金可以直接用于社会,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记者:能告诉我们金鹰国际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吗?金鹰国际未来的目标在哪里,面对竞争的国际化,它将如何迎接挑战?

王恒:在商业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市场都会开放。我们现在经营的区域主要是江苏,下一步肯定是全国。所以,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是我们的第一步。

所以,如何准确看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些行业坚持,在哪些行业退出,是我们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金鹰熟悉国际形势。在我们的房地产行业、流通行业、商贸行业,我们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行业变成全国领先,成为同行中最有竞争力的。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在社会进化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欢迎外国竞争者的参与。只有竞争才能进步,只有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保护不能长久,只能保护落后。

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我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企业都会走出国门。届时,诸如“中国企业控制全球最著名的百货公司”将不再是特例或新闻。因此,对我们来说,现在是巩固中国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阶段。下一步,对于我们的接班人来说,还是应该有全球化的思维和战略。他们要考虑如何在技术上、战略上、世界上突破,实现什么样的格局。

记者:您认为金鹰目前在国内业务领域处于什么水平和地位?

王恒: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市场并不落后,或者说和国外有什么差距,而是从业者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国内外同行都在讨论的问题。中国各行各业的需求市场非常广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公认的事实,这种趋势不可阻挡。在市场发展如此良好的前提下,每个员工都应该制定出最适合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做法。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后台,从POS系统到客服CRM。我们做了一套完整的ERP系统,会在我们的链条上发挥很大的优势。它会告诉我我们的供应商是谁,每个人的工资是多少,以及如何分析数据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的ERP系统在技术上可能不如沃尔玛,但在客户服务和网站对客户的沟通上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这些系统在特定地区和特定市场是否最有效还没有定论。温总理指出,大量流通消费要下乡。我觉得苏果的模式很好,不需要做太多,但是有效的把物流放到各个地点,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我觉得中国的商业不需要100%模仿先进性,很多国外知名百货公司都在慢慢没落。

记者:中国的企业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实业报国”的理想?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最缺什么?请告诉我们你的看法。

王恒:当我们谈到“可持续发展”时,我们只是想看看公司的结构、战略和定位是否在“可持续”上做文章。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创业者,有时候会做短期决策。我们近年来反思的结果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考虑企业结构是否可持续。在结构上,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部分,哪些核心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后考虑的,哪些是打基础、获得盈利来支撑可持续性的。

其次要考虑团队角色是否可持续。团队合作对企业来说最重要。我们要考虑能否建立团队,由谁来继承和继续运营,有没有办法摆脱个人或家族管理,这可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有一个透明、开放和非自我限制的机制或概念,可持续发展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比如我个人背景是房地产和商业,但是我愿意往高科技发展,我的能力和专注度不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是团队工作,我们可以在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后,在人员配备和组织架构上做出相应的决策。如果个人意志太强,他只会涉足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会忽略其他环节。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融资上市,相对于资本,最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有几点:

首先,它必须是透明的。如果你对员工和投资人不透明,就没有支撑点;第二,必须是开放的。开放是创新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任何创新或改进都比不上组织结构上的开放。开放性是中国企业的瓶颈。开放度不够是国内企业难以与国外竞争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有很多保护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强有力的领导和个人决策可能与外企持平,但再过几年,问题会越来越复杂。

记者:近年来,商业流通领域出现了一个现象:老牌国企正逐渐淡出市场,被民企取代。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恒: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果缺乏创新,特别是机制上的创新,基本上不可能获得有效的竞争力。当你成为别人的目标,你没有进步,就会被超越。企业的动力和竞争机制在哪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老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