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青山》译文及注释赏析

望着江上的青山,忆起往事

清朝:王世贞

长江秋雨时,箫雁迷离。

三月来青山路,一帆满柳。

翻译《望江青山忆往事》

深秋黄昏的长江雾茫茫,笛声随孤雁入苍茫。

初春再走在这条青山公路上,河上的船只静静地行驶着,柳条像一条飘带垂在岸边。

望江青山忆往事札记

青山:位于江苏省仪征市西南部,南临长江,因山青水秀而得名。

风帆:在风中航行或航行的船。

《望江青山忆往事》赏析

王世贞善于通过时间差制造意境的假象,也就是说诗人善于把记忆中的景物和眼前的景物结合起来,创造出似是而非的效果。《望江青山忆往事》诗中用的就是这种手法(选其一)。

顺治末年,诗人继仪征后两次去金龙,一次在秋、八月,一次在次年春、三月。这首诗是第二次写的。诗中对两次看到的景色进行了对比描写,一次清晰,一次朦胧,一次萧瑟,一次明亮,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青山,这里的一个地名,位于江苏省仪征市西南部,南临长江。它是以常青山脉命名的。

“长江秋雨,箫雁迷离。”这两句话描述了作者第一次回忆的情景。深秋下着雨的长江,雾气蒙蒙,细雨蒙蒙,河岸上淡淡的青山黄叶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天空中有一只孤独的鹅隐约可见,悄悄经过,消失在雾蒙蒙的天边;岸边传来微弱的笛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人,或者在独自歌唱。笛声如鹅鸣,编织出一种缥缈凄凉的意境。“模糊”这个词有多重含义,从表面上看,场景模糊,音乐音调不真实,是场景的写照。透过一楼望去,恐怕有一种诗人初来乍到时对这一带景色的陌生感。这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一直惆怅到今天。“这里面有真意,你要明辨是非,忘乎所以。”“糊涂”的人,忘词。

“三月归青山路,一帆满柳。”这两句话讲的是眼前的场景。春三月再来青山,完全是两码事。诗只用了一句话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很有表现力。显然,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远远的,一片白帆满春风,在平静的江面上自由地行驶,黄柳满春堤,在阳光下轻轻摇曳。“一”和“一万”,这两个数字多么有表现力啊!远处的一切都能看得很详细,和前面的“模糊”形成鲜明对比。当然,这幅河边的画面也融进了诗人的意境。在异地生活了一年多,诗人已经消除了初来乍到时的陌生感。他渐渐对长江产生了很多善意和热爱,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再加上扬州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为什么年轻的诗人对这一切不感到兴奋?

这两个场景写出了时间差和景物差的对比。说到底是心灵的对比。当诗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时,过去的和眼前的,远的和近的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光彩。

《望江青山忆往事》作者简介

王世贞(1634—1711),原名王世贞,号阮庭、渔洋山,又名、石。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是清初杰出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而古,能辨书、画、鼎益之属,篆刻精石,诗词为一代宗师,亦称朱彝尊。书法美如金人。康熙继钱之后,称霸诗坛。论诗歌创造魅力。早年,他的诗优美清丽,中年之后,却变得苍劲有力。擅长各体,尤其是七大奇迹。但未能改掉七子抄古的习惯。当时人们称之为“帅李玉林”,但很多人传承了他的衣钵。好作笔记,如《偶谈赤备》、《顾复渔亭杂记》、《湘祖笔记》,但争辩反驳是多么的错误和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