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在湖南的履历
1,尤左(1053 ~ 1123),生于建阳(建阳马沙镇长平村),北宋书法家、哲学家。他从小就受到启蒙。程颐一看,说他的资本合适。后期又令助沟,设急令,教人叫岗取经。元丰五年,升进士,调任萧山卫,改任大夫。以养求鹤庆县。范纯仁把合同判给河南,等着做国士,于是对此产生了怀疑。
2.胡安国(1074-1138),又名胡棣,又号康侯,号青山,谥号,被学者称为吴彝先生,后称胡公。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进士。
北宋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可为赵昌榜第三名。作为国子监博士,他曾在湖南求学,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为学修身,提倡经世致用,强调教化,讲求荣誉,鄙视富贵,厌恶邪恶。
3.谢(1050 ~ 1103)号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上蔡人,蔡州人,北宋官宦学者。师从程颢、程颐、尤左、陆大麟、师洋,被称为程门思先生。
4.师洋(1053—1135)中性,名桂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涧(今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龙湖村)西樵府龙池组人。北宋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官员。
熙宁九年进士,浏阳、余杭、萧山知府,荆州教授,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先后师从程颢、程颐,与尤左、吕大临、谢并称四大弟子。与罗丛岩、董力并称“南建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其为龟山先生。
扩展数据
写书过程
这四书合而为一始于朱的《四书章句注》。在排列顺序上,《大学》排在第一,《论语》《孟子》排在第二,《中庸》排在最后。他的本意是,人们应该先读“大学”,以确定其规模;第二遍读《论语》,以确立其基础;第二遍读孟子,看其发展;古人精妙之处,读《中庸》。
“大学”被朱视为修身的尺度和学问的纲。他说:“先读《大学》,立其纲领。其他经典都是杂的。打通“大学”之后,我看得出这是吴歌总督,这是一件真诚的事,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这是一件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事。”
至于《中庸》,朱认为是孔子心法教导的经典,并引用程颐的话,说:“这本书开头是一个道理,中间散成万物的道理,结尾又汇成一个道理。
放了它,它与万物相连,拿回来又是那么神秘。”不难看出,朱把《大学》视为理学的纲领,把《中庸》视为理学的精髓。
百度百科-四书四章札记
百度百科-师洋
百度百科-谢
百度百科-胡安国
百度百科-优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