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镇的历史记录

这些并非空穴来风,有史料为证:

明朝《统志》说:“唐李靖请孝贤在此屯兵。”

清朝同治年间的《长沙县治》也说:“唐李靖驻此,秋无犯。民德,名京港,不忘其志。”

为了领略李靖的功德,靖港人民特地在靖港镇李靖庙祭祀旧戏台。对联内容如下:

溯湖南,百里河山,此塔锁;

唱不归之河,九天烟,让它被弦管吹走。

靖港镇也是古代湖南的军事重镇,太平军大败清军的场景依稀可见。

咸丰四年(1854),二月初九(3月7日),太平军征召湘军占领靖港,四月初二(4月28日),石率湘军在靖港大败曾国藩水师。曾国藩一怒之下在靖港对岸的潼关诸投河自尽,被救起。湘军水师彭玉麟和陆军师塔齐布联手攻打太平军。4月初八(5月4日),太平军从靖港撤退到越州。

上了年纪的人经常会想起和说起靖港古镇的辉煌。毕竟那些繁华的日子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度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感。

是的,难怪他们如此习惯于怀旧。井岗的辉煌是其他乡镇望尘莫及的。那时候,京港码头很热闹。老街上的人大多是生意人,他们把自己的小门面打理得很有秩序。贸易的繁荣也成就了当时京港众多富商。老街人做生意都很守信用,所以这里的大部分富人都成了信誉的化身,所以不像其他地方“富者富,贫者骂。”相反,这里的富人都很诚实,受人尊敬。或许这也是老街的一大特色吧!新中国成立后,望江楼布鞋厂是镇上最有名的。望江楼的布鞋虽然造型简单,但是穿起来很舒服,也很耐穿,很受欢迎。其诚信经营也是出了名的。据说鞋厂的一个公务员去上海出差了。他看到许多人在街上排队买鞋,所以他加入了队伍。他买了之后没仔细看,以为是时髦的上海货。回到家,他打开包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因为鞋子是自己厂里做的。望江楼没打什么广告,靠口碑赢得了市场。这个例子成为了镇上很多店铺繁荣的一个缩影,当然也可以作为现代商业管理的一个例子!京港的商店非常有名,比如米店、陶瓷店、印染店、修理店...各种铺面都比较完整,不过铺面不大,但是内容齐全,而且大部分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所以特别古老。

从表面上看,靖港古镇的衰落是1957年泸水河的改道。陆水河从新康(乡)注入湘江后,其实是后来公路开始代替水运。于是,京港的繁华地位逐渐逊色,码头也不像以前人们挥汗如雨搬货的时候那么热闹,街上也不再挤满了人。走在古老而坚实的石板路上,听到单调的敲石板声,很少有人来逛店。老街天生孤独,年轻的都出去打工做生意了,或者家都搬了。一些怀恋故土的老人,一些倒塌的老房子,艰难地支撑着这条古街的生活。

湖南作家邓建华先生在他的《望城文化观·把古镇留给昨天》中也说:

站在长长的大堤上,听着江涛拍岸的声音,我的心随着身后这座曾被誉为“小汉口”的古镇而颤抖,感受着姜娜、何娜、庙堂、古街、那尤都的呐喊,以及那清脆、清脆、圆润的呐喊...在望城,文化积淀最重的古镇靖港,以沧桑的面孔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不知道唐朝名将李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叫庐江的地方,过去真的有士兵驻扎过吗?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军纪严明,民心所向,这个镇才改名为靖港...然而,在动荡的岁月里,背负着世俗和灾难重担的靖港人民对此坚信不疑,并将被一代又一代人称颂。南岸大堤飘来的清凉二胡声中,许多老镇民还在诉说着靖港昔日的魅力。由南向北流淌的湘江和由西向东流淌的澧水相依相偎。京港,一个因水而生的三角洲带上的古镇,在水运为主导的年代,船自然占了优势。来往于宁乡、长沙、发祥潭和下岳阳、湘阴、益阳、安乡的船只络绎不绝,湖南大米、淮盐、花生、园茶、蚕豆、鸡蛋、丝绸、棕麻等也相应运销。紫云宫戏台是最令人神往的去处,至今仍有人倒背如流:“回湖南来,百里河山,锁于此台;唱出不归之河,九天雾凇,让琴弦吹走。".从紫云宫到杨斯寺,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马史路,因回水急流而下,留下一段半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光绪年间,京港曾设“湘鄂洋行棚”,先后为英国商人太古、怡和、日企日清等出售轮船中转票,接送旅客和货物。安化茶商梁小兰租了一艘小火船,开通了京港到长沙的航班。宁乡的《五子子》在渭水、湘江一带轰动一时。“船到京港,不逆风。”平日里,近千艘船担心的是花岗岩栏杆或垂柳的坚韧臂膀。女人们要么在船头升起烟雾,要么在日光浴时拿出缝纫篮。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打起来,或者为了打捞一个水面上的不明漂浮物而各显神通。那个能逼开一条浩浩荡荡大河的青年,也许是在粮店米号、钱庄当铺里游荡,或者是在烟草屋、茶馆、酒楼的窑班里混迹于士绅富商之间,喝个三四,向大爷拼命收费。一座临水而建的戏台,还没来得及粉饰,就被日军的炮声称为无声的纪念碑,成为今天古镇百姓的瓜棚。到了国民党统治中期,与天津、洪江并称为湖南三镇的靖港,已经远离了充满风雨的乡村,非同一般。

当然,在好的地方,更不可避免的会有血淋淋的互相厮杀的回忆,很难不被水火的干扰所惊动。咸丰四年,湘军和太平军在黑暗中交战,鲜血染红了魏翔。湘军总司令威信扫地,在靖港团练兵中被枪杀。民国七年,数百名假“国防军”逃往靖港强行索还,劫取钱物;民国十二年,军阀赵恒锡和蔡奎分别在潼关和靖港作战驻扎,隔河相望,袭扰俞越。1944年,日本兵侵占靖港,犯下种种罪行。同治元年,水满三尺,饥野;1932年,风大浪高,湘江50条船全部被吞没...

解放后,人民政府考虑到人民的安全,修筑堤坝,拦河筑坝,引水。此外,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便利,天然水运起到了辅助作用,良港的优势逐渐丧失,古镇变得不那么喧闹,更加寂静。上世纪80年代,该镇国有和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望江楼”布鞋走遍了世界各地,曾在靖港指挥抗日战争的八路军359旅南支队政委王守道题写的厂名至今仍留在这座古镇,记录着小镇的辉煌。1930年,王守道同志的妻子曾经工作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就在井冈半街附近,个体私营企业一度红火。如今,一条崭新的大道横在公堤上,古镇被人和交通冷落。很多人感叹,京港太老了,抬不起头来和新兴小城镇竞争。为了做一个历史村镇的调查,我走在空无一人的八街四巷七墩的马史街上,总觉得等离子灯阴影下的秦淮河可能还不如半条街前的哑河清澈。有哪些片段和故事还在抱怨那骨络分明的木架房和放在里面的木屐、油伞、竹帽、瓜瓢?历史上那些名人去过现在还存在的风水无量的鸿泰房吗?著名的井冈干香、烤鱼、家家户户都能做、人人放飞的形状各异的风筝,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恐怕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一个解释昨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