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清朝第十代皇帝的“邓吉大典”就在这种哭诉和劝说中结束了。

自然龙种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一个新生的婴儿诞生了,他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本名浩然,是爱新觉罗。曼宁的曾孙,清玄宗道光帝,奕譞的孙子,清文宗咸丰帝的七弟,清光绪皇帝的五弟,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按照这个制度,似乎溥仪生来就是龙,所以应该是皇帝。然而,仔细观察,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前人的恩恩怨怨

清朝文人咸丰皇帝之后,继承人被砍掉了。同治皇帝载淳和光绪皇帝载湉共在位47年,宫中无子女。光绪皇帝的父亲奕譞没有明确的观点,他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同治死的时候,载湉才4岁,相当于同治皇帝,这样慈禧就可以以慈禧太后的身份掌管国家大事。于是,慈禧毅然抛弃祖制,断绝亲生儿子同治,干脆收养4岁的载湉为亲生儿子,继位文宗咸丰皇帝。因此,载湉,这位与最近的其他国王的儿子和孙子没有任何区别的人,突然成为了真正的龙帝。

奕譞死后,谥号为“贤亲王”,后被称为春贤亲王。春贤太子有四个福晋,七个儿子。前四个儿子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叶拉祜所生。他们中的一、三、四个都死得早,次子载湉在4岁时收养了慈禧作为儿子。最后三个儿子,载沣、载勋和载涛,是第二个福晋溥仪的祖母刘嘉所生。因为前四个儿子中有三个死得早,一个当了皇帝,第五个儿子载沣继承了王位,成为第二代酒精王子。

当载沣8岁时,他继承了皇位,这是春贤王子的遗产,他的行为像他的父亲。但他像第一代醇亲王一样当上了太上皇,却不是因为他像老醇亲王一样有个慈禧太后的妹妹狄福晋,而是另有原因。

1898年政变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但只要他活着,对慈禧等顽固派就是潜在的巨大威胁。所以他们想尽办法根除后患,结果是洋人干涉失败。所以慈禧决定利用义和团杀洋人,同时让列强明白,控制中国局势的是她,不是光绪。结果弄巧成拙,差点被列强当成“罪魁祸首”惩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席德公开要求光绪的五弟载沣为义和团运动中杀害大臣克林德的事件赴德道歉。载沣到达德国后,受到了德国王室的隆重礼遇,这让慈禧心里又多了一层忧虑。原来,在此之前,有人告诉慈禧,在苗丰的春贤太子墓上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在“王”上加“白”正好是“帝”字,所以春王府就是皇帝。慈禧虽然不一定相信这种说法,但还是马上派人把银杏树砍了。但是银杏树被砍了,光绪的皇冠却没有摘下来,列强对光绪兄弟的态度没有改变。为了缓和各方矛盾,保证自己的地位,慈禧觉得有必要想一个好的策略。这个“好计划”很快就被她发现了:那就是嫁给醇亲王,并让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

既然光绪暂时不能动,外国人似乎也很重视光绪兄弟。在荣禄的女儿,一个密友,和他自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总是有益无害的。但是,此时的她,恐怕还没有在春王府再立一个皇帝的想法。应该说,清廷太子奕劻和1898年政变后立下赫赫战功的袁世凯,在春王府促成了第二个皇帝。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雍磷的孙子。贪婪而庸俗,善于投机获利。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他奉命讲和,与外国人交朋友。同时受到慈禧的器重,后又受到军部的器重,升至首席军部大臣的高位。

自1898年政变以来,袁世凯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他的仕途风生水起,扶摇直上。几年间,从直隶按察使升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交大臣。在此期间,他买通了只要给钱就可以卖祖宗的清亲王奕劻,并通过改革军制等各种手段扩充北洋新军,几乎使北洋军完全听命于他。

奕劻和袁世凯的行为让慈禧感到不安。因此,她以准备立宪为契机,提出袁世凯入军部,以恢复袁的军权。政治嗅觉敏锐的袁世凯也感觉到了气候有些异常。没等慈禧下令,他就主动交出了北洋军权。作为汉族官员,袁世凯的举动不仅没有让慈禧放心,反而让慈禧想起了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慈禧预见到了一个可怕的威胁,不仅是对自己的威胁,也是对爱新觉罗氏的威胁。她知道袁世凯交出北洋军权并非出自本意,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也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解除。但革命派号召“驱逐鞑靼,恢复中国”,大做文章,决定在中国实行“三民主义”。另一方面,立宪派利用朝廷模仿立宪的机会,大吵大闹,势必要分享权力;光绪被囚禁在瀛台近10年,身患绝症,无法承受...他讲道理讲得筋疲力尽,到了1908年秋天,病重。就在这时,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传来:袁世凯计划废除光绪,立奕劻之子宰贞为皇帝。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国家和子孙后代,慈禧认为是时候采取果断措施了。

经过反复权衡,慈禧终于下定决心。为了实施她认为可以决定大清帝国命运的果断措施,在确信光绪不久于人世后,大清亲王奕劻亲赴东陵工程视察,同时从北京抽调北洋军,袁世凯亲信段的第六镇,使兵部尚书管辖的第一镇进京救灾。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光绪皇帝病危。慈禧颁布“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的诏书,同时下令将载沣3岁多的长子溥仪送往皇宫抚养。奕劻前一天收到了军部的一封加急信,星夜回京,明白了覆水难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驾崩,慈禧上书群臣: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作者继位大同为皇子...且穆为嗣,嗣帝尚在壮年,宜专心典学,以摄政王为监国,兼统兵家。21日,她“一整天都在处理大事,但晚上得到了休息。虽然她非常辛苦,但她的身体更好。第二天,还是六点钟,军机被召来,与皇后、狱国摄政王、荣禄之女福晋长谈,并以新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尊称皇后(光绪玉龙)为“太后”。没想到吃午饭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我觉得不正常。我知道末日已经来临。我紧急召见玉龙太后监督摄政王等人,说:“现在我情况危急,恐怕不能承受。后来,军事和国家事务将由摄政王统治。遇有大事,我必须向太后请示懿旨,摄政王请随时执行。“这样安排之后,慈禧就平安去世了。她以为有光绪的哥哥当摄政王,侄女执政“大事”,大清之地就万无一失了。

宣彤登上王位

光绪、慈禧驾崩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和筹划,群臣决定新皇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九日举行“邓吉大典”,年号为宣彤,明年为宣彤元年。

这一天,天气出奇的冷。清朝第十任皇帝宣布“邓吉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高高的龙墩上,不满3岁的小皇帝溥仪冷得瑟瑟发抖,坐不住了。他的父亲,州狱摄政王载沣,在龙墩脚下单膝跪下,双手捧着小皇帝接受皇族王公和文武百官的问候。在进入太和殿之前,当带领禁卫的大臣们在太和殿跪拜的时候,小皇帝不忍心发脾气。他走到太和殿,坐在冷龙墩上,看着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依次磕头三次。没完没了之后,他坐不住了,一边哭一边大声喊:“我不要留在这里,我要回家!”我不呆在这里,我要回家!“监牢的摄政王无法阻止小皇帝哭泣,却不敢站起来拥抱他。他只好把小皇帝稳稳地抱在龙墩上,哄他说:“别哭,别哭,完了,完了。”清朝第十代皇帝的“邓吉大典”就在这样的哭诉和劝说中结束了。三年后,延续了260多年的大清王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热潮中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