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汤姆森简介

约翰·汤姆森

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 1837 June 14-1921年9月29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是苏格兰著名的摄影师、地理学家和探险家。

从1857到1858,他在瓦特艺术学校上夜校。1861年,他成为RoyalScottishSocietyofArts的一员。65438年4月至0862年4月,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远东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民、风景和东方文化。被西方摄影界视为纪实摄影的奠基人之一。

中文名字:约翰·汤姆森。

约翰·汤姆森。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爱丁堡

出生日期:6月1837+04。

死亡日期:1921 65438+10月7日。

职业:摄影师、地理学家、探险家

代表作品:中国和中国的形象。

亲身经历

去东方旅行

从65438年到0862年,约翰·汤姆森开始了他的亚洲之旅,在马六甲海峡、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拍摄照片。在中国期间,他得到了三位香港人的帮助。1866回到英国,展出他在亚洲拍摄的照片。

1869年,汤姆森再次来到中国,在香港皇后大道开了一家工作室,拍摄人像,出售香港风光照片。后来,他深入中国和台湾省,行程超过5000英里,与中国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当时他用的是湿印法,需要搬运很多器材,所以雇了8个带着笨重摄影器材的“苦力”。它从香港出发,经广州、台湾省、汕头、厦门、福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至到达贵州。后来北上,到了天津、北京,参观了南口、长城等名胜古迹。

感觉

他此行的目的是通过他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中国古代的奇观、人民的生活、土特产和风土人情,然后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克服了语言、思想等各种障碍和阻碍。他以亲身经历说:“我在中国的感觉是,中国人相当真诚、好客。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并让对方理解的外国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可见汤姆逊对中国人民的态度是友好的,这种思想感情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

作品介绍

1873年,他报道中国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与中国》在英国出版,其中刊登了他在中国拍摄的200张照片,共四册,蔚为壮观。

严格记录

汤姆森在序言中说:这本相册既有照片,也有详细的文字描述,每张照片的描述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记录的。所以,这本画册图文并茂。为了准确地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他在调查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比如照片《广东某旧厂旧址》,由于光线角度的恰当运用,洋楼与周围破旧的草屋形成鲜明对比。他在照片上加了如下说明:“这张照片上的房子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这是1684年珠江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小块地,当时政府允许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厂。1856 15年2月15年,中国人烧毁了这里的房屋,18665438年2月29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持续了1861年。照片中的建筑在燃烧后被重建,成为美国的租赁土地。房主是罗索和史密斯·阿彻先生,他们是最早居住在中国的美国人。从这篇详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金陵制造局照片》是汤姆逊中国之行的著名作品之一。作者通过这张照片向西方读者介绍了清政府“西化”的具体情况。解说中介绍了这家兵工厂的历史、地理、人员、生产规模,以及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在这家工厂建立中所起的作用。这增强了照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作品不仅具有纪实性,还具有知识性。

作品主题

在汤姆森的相册里,关于风景名胜和社会风俗的照片占了很大比重。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充分反映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汤姆森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突出体现。画册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河山美景,还拍摄了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从广州洋行买办的豪华私家园林到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照片中表现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如恭亲王、贵族妇女、待在市场上就业的城市贫民、鸦片成瘾者、瘦弱的更夫、戴着木镣铐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

巧妙的构图

拍摄街景是作者的专长。比如广州闹市的一个角落,九江街头的一个小场景,构图、人物造型、气氛渲染都很出色。前者利用占据画面优势的竖线,很好地展现了广州闹市的店铺和各种牌匾的繁华景象。后者选取街头四个有代表性的摊贩,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轻应用,展现一幅具有中国特色和趣味风土人情的画卷。

社会评估

评价

纵观约翰·汤姆森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亚洲之行和在中国的摄影活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道路。促使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展现劳动群众的真实生活。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

在华期间,汤姆逊在上海亚洲学会展出了他的幻灯片,并在中国出版了《北江风光》和《岷江风光》两本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表演

早期来华的外国摄影师的作品,记录了当时中国不同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在1860之后,由于外国摄影师获得了周游中国的特权,一些人专注于展示中国的社会面貌以及各行各业和各地区不同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发表后,对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媒体作用。除了上述这些人,20世纪以前,在中国拍过照片的外国人也不少,留下的照片也极其丰富。比如法国人托马斯·加德(Thomas Garde)拍摄了许多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城市建筑的照片,保存了19世纪70年代北京城市状况的影像资料。W. Saunders和F. Fuehles拍摄了上海的流动食品摊贩和上海的京剧表演(拍摄于1870)。欧洲著名专业摄影师F·斯科莫克(F Skomock)从1862到1888在中国福建拍摄了大量照片。俄罗斯摄影师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的“探险摄影”。据记载:“20世纪60年代,玻恩曾将他在远东等地拍摄的370张照片汇编成5本相册。其中黑龙江地区的照片占据多达一张”;“20世纪70年代末,远东摄影家B·拉宁拍摄了一套154张照片的黑龙江风景摄影集”;“拉宁曾随南乌苏里江探险队拍摄过雅库特、朝鲜和中国南方的日常生活场景。”1883《普鲁格·瓦尔斯基第四次去西藏探险时带了一台便携式相机》,他和助手b·罗博斯基拍摄的照片作为作品插图出版。从1874到1875,A.E. Boyansky深入中国西北、华北和北京,拍摄了大量“俄罗斯科学和商业考察队在中国”的活动照片,其中130多张被发表。

影响

19世纪以各种身份来华的欧美摄影家,无论是前来经商的业余摄影家,还是前来旅游的摄影家,抑或是战地报道的摄影家,他们与中国民众的广泛接触,客观上对引进摄影知识、输入新技术、传播摄影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