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生平(生卒年等。)
老子(西周末年武定二月二十五日生于石矛),姓李名儿,丹首音,汉族,楚国库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据说天生白眉白须,所以叫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史馆长。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孔子周游世界的时候,去洛阳问老子。晚年,老子乘青牛西行,在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前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去向。《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共同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由庄子传承下来,与儒家以及后来的佛教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王座上的老先生”;从《神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自汉代以来,历代皇帝都在河南陆毅祭拜老子。《道德经》有1000多种外文版本,是中国翻译数量最多的书。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理想的政治境界是“邻国相视,鸡犬之声相闻,民不往来,至死方休。”
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认为“道生一、二、二、三、三事”,“道”是“夫(命)之命自然”,所以“人应地,地应天,天应道,道应自然”。“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变,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朴素的辩证观点,如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道之运动”,可以从对立中转化,“正为奇,善为恶”,“祸为福,祸为隐”。他还认为世间万物是“有”与“无”的统一,“有与无”是基础,“世间万物皆因有而生,因无而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补”;“人民的饥饿和粮食税一样多”;“人民死得轻,却靠它生存”;“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他的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内容主要见于《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