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的创作背景

“高山青,水是蓝色的,阿里山的女孩像水一样美丽,阿里山的青少年像山一样坚强。啊……”这是一首流行于海峡两岸的著名歌曲,也是邓丽君的“看家歌”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这首歌由歌手朱逢博在中国大陆首次演唱。Xi·蓝秀在1984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歌,这首歌传遍了全国。田震将这首悠扬的歌曲收录在专辑《水婚》中,并标注为《高山族民歌》。其实这首歌不是从台湾阿里山的高山族那里采集的。1950在台湾省完成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中的主题曲,其实是由1948在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开拍的《阿里山风云》摄制组在中国大陆创作的。

这首歌的作曲是四川人邓玉萍,作曲是浙江人张彻,电影《阿里山的风暴》的导演之一(另一个导演是四川人张颖)。第一位歌手是张茜西,影片的女主角,四川人。

1948年,迫于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另辟蹊径,由张彻和张颖联合执导,拍摄了张彻编剧的《阿里山的风暴》。这是一部以台湾省为背景的电影。男主角由兰饰演高山族首领,女主角由(兰之妻)饰演高山族少女,而则饰演坪地青年。摄制组计划先在上海片场拍内景,然后去台湾省拍外景,之后回上海完成整部电影。因为本片带有台湾省地方特色的歌曲要提前在上海录制,可以带到台湾省让女主角演唱和对口型,所以两位导演很难决裂。1945抗战胜利才几年,台湾省就从日本帝国主义手里收复了,大陆还缺乏台湾省风土人情的资料,所以没有写这首歌的基础。知道演员(诗人兼画家)很有才华,就动员邓作词。

抗战胜利后,邓玉萍从巴蜀盆地的夔门来到上海。他没去过台湾省,更别说阿里山了,真的很难。张彻急中生智,对邓说:“我们没去过阿里山,也没见过阿里山,你的家乡不是和天空一样美吗?”!你可以从你家乡的风景,诗人和圣人的花中获得灵感!“女主角向邓介绍了土山子水和南北温泉,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家乡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小西湖和美丽的钟秀山湖...邓在回忆巴山蜀水和那里的乡村风情时,终于找到了灵感,激情作词。歌词简洁明快,贯穿阿里山、日月潭、美景的一条红线。和平时期激励邓禹的才华横溢的张彻,也从张颖、张茜西的“峨眉美在人间,青城静在人间,嘉陵江(河)清”的引子中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为歌词谱成了欢快优美的曲子。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鼓掌。这首歌被张颖和张彻命名为“高山青”。它被带到录音棚,由女主角张茜西演唱,进行预录。

当时上海物价飞涨,拍摄经费很紧张。匆匆拍完内景,1949年初,摄制组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省拍完外景。这个时候上海已经解放了,回上海很难。摄制组被困在台湾省。按照制作流程,所有在上海拍过的底片都要放在冲洗厂,不能拿到外景。两位导演不甘失败,经过多方努力,被台湾省的私营万象电影公司接受,翻拍了已经在上海拍摄的场景,然后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制作。1950年在台湾省上映,与观众见面。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始于中国大陆,终于台湾的国语故事片。吴惊鸿、李颖、崔冰、井淼、肖翔、魏平凹等。都是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徐兴福是制片人。

邓玉萍,笔名玉屏、夏火,1924,四川三台县杨家沟(今东风乡)人。在三台县初级中学和铜川高级中学时,他酷爱写作、办大字报、吟诗作画。65438-0944去重庆,考入中央电影制片厂演员班。曾与修文淑、白云参与《血色樱花》的拍摄。抗战胜利后,他随工厂去了上海。邓玉萍到台湾后,写了许多歌词、诗歌、电影剧本,并赞助了一些刊物。1981年,高山青作词人、四川诗人、画家邓玉萍获得台湾省诗歌最高奖——金鼎奖。当初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82,成为台湾省中国文理大学教授;然而,直到1983,在台湾著名作家林的帮助下,他才登上了一生的梦想——阿里山。1985在台湾省去世前,他一直想回老家看看云台山、涪江,看看久别的亲人。“姑娘与小伙子永不分离,绿水绕青山。”病逝的诗人,只能带着歌声飞越海峡,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张茜西,男,1929,重庆市较场口白子巷人。抗战时期,她参加了郭沫若关怀的“儿童剧团”;抗战胜利后,她加入国泰电影公司,成为《阿里山的姑娘》的女主角于娜,并以主唱高山青而成名。这部在台湾省票房极高的电影已经成为张茜西的一部著名作品。她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台湾省的第一个“金马奖”。此后,她多次登上戏剧舞台演出,参与一些电影拍摄,多次赴东南亚进行文化交流。20世纪70年代,她定居香港后,取名张芊芊。她在一家制作公司工作,写作。改革开放后,她多次回到家乡重庆和成都探亲。1985抗战胜利40周年,重庆举办雾季艺术节。她赶赴重庆,与来渝的原儿童团成员见面,与张瑞芳、风子重演了现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她先后当选为四川省第六届、第七届CPPCC委员。他还分别在重庆、成都和上海虹口区担任海外联谊会理事。女作家孙在90年代采访过她。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家乡,她来自中国。

导演之一的张颖和他的妻子曾云(也是A中的演员)都来自四川富顺县。原名张,1920,四川省富顺县永年乡人,曾就读于富顺县第二中学。65438年至0939年,参加军委教学剧团,在成都、重庆演出剧目,被南红艺术学院戏剧系小赛聘为该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加入国泰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和导演。留台后执导《文天祥》等多部电影,曾任台湾省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他是一个从四川出去的才子,一直思念家乡。1990年,他第一次踏上故土;1996,特意回到富顺县参加富顺二中90周年校庆。他带着浓浓的乡愁多次来到成都。他还希望促进台湾省与川剧的交流。他说他不会说台湾省当地的方言,也听不懂闽南话。他总是说四川话。“我忘不了它是在老家被盐水养大的!”

张彻,浙江青田人,1923生于上海。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和歌剧。抗战胜利后投身电影界,在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和导演。他一生在台湾和香港拍摄了93部电影。20世纪70年代,他拍摄了《马永贞》,这部电影将功夫和侠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将武侠电影引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为他赢得了武侠电影“教父”的称号。张彻和李翰祥都是邵氏公司的左膀右臂。2002年初,张彻被香港电影金像奖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的第一部电影《阿里山的姑娘》让他和三个四川人相处融洽,他对四川的风景、川剧和它的突然变脸很怀念。他一直想在有生之年在四川拍一部电影。65438-0986年,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长河电影公司合拍了一部故事片,张彻应邀来到峨眉执导《龙腾过江》。这是一部以川剧艺人命运为主题的电影。他终于看到了锦江、黄龙溪、峨眉山等四川的美景,这些都是他和另外三个四川人谈过的。于是,他实现了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为四川做点事”。2002年底,他在香港去世。在成都时,笔者与他接触交谈,大致了解了他的生活。我进一步了解了著名歌曲《高山青》的创作全过程。

《高山青》这首令人难忘的歌曲表达了它的创作者——三个四川人和一个浙江人对祖国宝岛台湾和内陆四川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