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有姓戴的人级名人。
清代画家与官员。字醇士,号裕安、松平、陆创居士、京东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带病官归。他是崇文学院的讲师。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杭州,溺死,谥号节。作品以诗书为主,擅长绘画。四王之后的著名山水画家,素有“四王后劲”之称,与清代画家唐逸芬齐名。山水早年师从王逸,后又模仿宋元大师,对王蒙、真武更有收获。看到巨然晚年的原作,他对用墨有了深刻的理解。道光年间,宫廷书画大多出自他手。他还会画花鸟、人物、梅朱轼,他的笔墨妙不可言。秦的评语是:“古作形神兼备,稍有不恭,无所戒备,盖限于资。”写出来的竹石速写,匀称得体,却依然被小路束缚,无法另组家庭。“还有《苦斋集》和《苦斋画徐》。
戴旭(1805—1860):
清代数学家。字,号何叔,号钟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此同时,他还与一起研究了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和椭圆的求圆问题,并继续了项的工作。代表作有《对数化简法》等四种九卷,出版于《求表敏捷》一书。得到任意指数的二项式展开、对数展开和三角函数对数展开,并用于计算对数表。也是《四元玉与细草》的作者。戴旭在研究无穷级数时,发现了一种简单的“开方求对数”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理级对数”和“自然对数级数技巧”两个定理,比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算法要简单实用得多。
戴秀军(1887—1957):
中国法学家。梁军这个词。湖南常德人。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著名法学教授。历任国立北京政法学院院长、系主任,史静地区检察院检察长,河南省司法厅厅长,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检察长,上海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主要著作有《民法总论·债编》、《票据法》、《刑事诉讼法解释》等。
戴(1893—1973):
中国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不官厅。湖北江陵(今荆州)人。他曾在广东农学院、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 * *加入中国。早期从事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后来从事真菌的分类、形态和遗传的研究。在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建立了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建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科研体系。它对中国现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作用。著有《真菌》、《中国经济植物病原名录》和《中国真菌集》。
戴(1890—1949):
名字很传奇,字冀涛,笔名邱天。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民国和国民党早期干部和理论家。我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联赛。辛亥革命后,跟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时期,思想激进。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考试院院长。被誉为蒋介石的“国师”。
戴莉(1897—1946):
字,原名戴,浙江江山人,民国情报局将军。曾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和黄埔军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军部当兵,后离开部队,到上海与蒋介石、戴等人进行交流。因为蒋介石的信任,他长期从事特务、间谍工作,负责国民政府的情报机关和军统局的负责人。他被称为蒋介石的刀下最神秘的人,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的。1946死于空难,被追授为中将。当时有“雨农死在雨中,戴笠死在岱山”的说法。
戴安澜(1904—1942):
抗日名将。又名杨冰,字龚燕,海鸥。安徽省无为县莲溪乡旗杆代村。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在同一次战斗中,戴师与五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他以800名勇士的代价,歼敌5000余人,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就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铜鼓战役是滇缅战争中“最艰苦的战役之一”。他38岁,受伤牺牲。1943,1年4月,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纷纷献诗、献诗、献挽歌。
戴望舒(1905—1950):
中国现代诗人。原名,字程。浙江余杭。“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诗集有《王澍草》、《王澍诗集》、《多灾之年》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黄安。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革命烈士之一。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311师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政委。
戴松恩(1907—1987):
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31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1936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曾任中央农业实验室技术与小麦部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良研究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室北平农业试验田主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中国作物育种发展探讨》、《充分发挥作物良种的增产作用》、《为什么要研究小麦非整倍体》等。
戴曙光(1911-1944):
江苏射阳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后来在阜宁上小学,在盐城中学上初中。毕业后,我去了上海浦东中学、文同学院(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和复旦大学学习。为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他经常阅读一些马列主义的书籍,思想上有所进步,要求革命,很早就在上海参加了我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5月30日被间谍出卖。他在河南射阳采访蒋新富时遭到伏击,胸部中弹,壮烈牺牲。1940年,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去找行政公署主任宋乃德、秘书长刘丹,经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爱人唐迪华介绍,参加革命工作。他的妻子顾乃香也参加了革命工作。开始做阜宁干校队长,阜宁县政府第三科科长。1941年9月,调任县政府二科。5438年6月+10月,因革命形势需要,射阳县又被划出,夫妻二人都被调到射阳县做敌后工作。1943年初,为开辟对敌斗争,射阳县政府决定在杨桐、晨阳、小河东、射阳南、黄沙岗北至滨海一带,设立第七区,由他任区长兼武装大队长。同年7月7日,射阳县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为了悼念他,上级决定将他去世的仁水镇改为曙光乡作为纪念。
戴伯勋:
出生于7月,1930,湖南湘乡人。1956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俄语可以阅读和翻译。曾任辽宁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自编、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中国工业经济管理》1992获国家“光明杯”荣誉奖;经济联合、企业集团、企业兼并获辽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1992,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5。《老工业基地的再生——中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1997,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类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
戴良:
出生于2月,1934,福建仙游人。1957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他目前是福建省结构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曾任福建省计量测试研究所常务所长。从事石油和高能燃料的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对过渡金属配合物和簇合物的GC-MS技术和质谱有深入的研究。其中“SZJ-1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78,“柬埔寨蜱油的评价、加工与利用”获中国科学院、辽宁省科学大会奖1978;发表《卢森盐阴离子质谱及其断裂过程》等论文40余篇。
戴:出生于1935。四川璧山人。65438-0953进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65438-0958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曾任张家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电影听力学研究会副主席、河北省广播电视厅《电视文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任河北影视制作中心(河北电影厂)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一流的编剧。河北省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出版作品近300部(部)。拍摄的电视剧有《舞会皇后》《最后的报告》《OK!夏天的《小小虎队》、《爱情在中国》等等。1 981在国内倡导“电视受众”研究,发表论文《电影受众初探》《关于电影与受众的几点思考》(1985获河北省首届文学振兴奖)。
戴(1909-1982)
湖南省浏阳县。1929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他从团里调到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独立师第3团排长、连队指导员,红8军27师64团代理政委,湘赣军区第2军兵站政委,红2军6师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1支队政委,独立2旅政治部副主任,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120师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卫生部部长兼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55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 165438+于10月28日在长沙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戴(1901-1966)
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刘家畈人。1931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 * *加入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他多次带领医护人员自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健康做出了贡献。1952 12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60因病退役。
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6年6月22日因直肠癌在北京去世,享年65岁。
甲板线(1913-1990)
原名戴道驹,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8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团转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少先队队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团宣传队队长、第二十七师卫生队队长、第八十团连队政治指导员兼连长、81团副营长。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连长、第三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前进纵队1支队师长、新四军1师第四旅科长、江都独立团参谋长、1旅第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1纵队2旅5团团长,华东野战军1纵队2师6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0军59师副师长兼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1950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师长,参加过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师长、第20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工程纵队司令员。1961毕业于高等军事院校,曾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 *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90 65438+10月18因病去世,享年77岁。
戴克明(1915-1986)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29年,他参加了黄安县的红卫兵。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黄冈县委书记、黄安县特勤大队队长、中共光山县委书记。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坚持南方游击战争三年。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无线电警卫队长、支队供应部会计科长、支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宜川县委书记、独立团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1纵8团政委。中原突围时,他指挥8个团渡过香河,为主力打开通道。第八团被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包围。他带领全团杀出重围,开辟了豫西新的革命根据地,受到纵队通电表扬。后任鄂豫军区潢川军分区第4团政委,河南省军区潢川军分区副司令员,洛阳军分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军区宁都区副政委。1955军校政治部毕业。历任第五步兵学校政委、信阳步兵学校校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他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 65438+10月21因病去世,享年71。
戴金川(1918-)
河北省高阳县人。1936 * *加入中国。1937加入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兼研究室主任,山西省朔县武功大队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团政委,西北野战军第3军第9师副政委,第1野战军1军第7师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1军7师政委,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7师政委,1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后勤部副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副政委、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晋升少将军衔。荣获独立自由二级勋章和解放二级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他在“文革”中犯了错误,没有获得功勋荣誉勋章。
戴润生(1916-)
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从团里调到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任红军学校政治营任青年军官,在攻略步兵学校任政治指导员,在军委干部团俱乐部任主任,在红1兵团保卫局任政治指导员、检查员,在10兵团第4师任政治委员。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343旅686团政治部指导员兼副主任,独立旅1团政委,黄河支队4旅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旅政委兼旅长,第二野战军16军、17军副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陆军政委,国防部第七研究所政委,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委,顾问团团长。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奖章。
戴(1930.2-)
江苏省靖江市人。1946年9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5月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野战军4纵队10师28团营任文化教员,在第三野战军23军67团199师任技术秘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该师政治部秘书。1952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回国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政治部组织部任助理,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师政委,第23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委。1985起,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委。1992 165438+1995年10月-65438+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政治委员。
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
戴(1940-2001)
河北省东光县人,1960考入河北大学,1961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加入中国。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书官、班长、排长、参谋、科长、副参谋长、副团长。从65438到0979,调到军事科学院。历任战役战术研究室副团级研究员,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导部副部长、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部队工作期间,刻苦钻研战术技术,积极探索部队建设规律,在提高部队训练水平方面成绩显著。我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参与了作战条令和法特瓦的编纂、实验、修改和定稿工作。组织编写的多项研究报告和理论专著获得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奖。组织领导了全军军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的编制,组织召开了全军第四次军事科研工作会议,主持了军事科学调查,组织领导了一系列重大实用科研项目。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下大力气组织领导战略、作战、外军、军事行动研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研究。军事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促进了中国军事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199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中将军衔。2001 1 65438+5病逝于北京,享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