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民生现状

冬日艳阳高照,岁末将至。再过10多天,我们就要向2021挥手告别,向2022年打招呼了。你对新的一年有什么新的期待?你会更关注什么?是就业,工资,还是住房和养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与爱有关。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围绕民生热点问题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要保就业、保民生...

2022年,中国将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如何把握民生底线?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解困、转型发展?

1.“我一定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落实稳定就业措施。

情况

“我报考了公务员这个职位,年后成绩出来了。说实话,我当时很紧张。”北京某高校2022届应届毕业生杨杰告诉记者,除了选择继续深造的,他的同学们大多都在积极投简历、找工作,很多都被录用了。“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们相信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他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今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1至10,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基本稳定,外出务工人员脱贫总量持续增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专家表示,零星疫情导致部分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有限,用工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招工难”和“找工作难”矛盾交织;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根据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降低,更多关注国内职场。

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长林所说,稳定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仍然是明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完善灵活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稳定就业措施;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驱动力。

广大市场主体为稳定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落实稳就业、扩大就业,是中央企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表示,明年保利集团将继续扩大招聘规模,深挖岗位需求,率先吸纳就业。此外,对特殊群体适当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特殊群体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局副局长宋新表示,今后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要全力以赴稳岗,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促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型就业形式;全面实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加强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推进金秋招聘月等服务活动,促进市场供需对接。

2.“有自己的窝”

守住民生底线

情况

“上个月刚和朋友合租了一套新房,平分。我一个月要交3000元左右,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90后顾玲说,她最近在关注共有产权房等项目,打算明年买一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是我的‘小目标’。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相信会实现的。”她说。

住房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如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导向,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在王长林看来,推进保障房建设和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合理的住房需求并不矛盾。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需要“稳”字当头,解决房地产市场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住在没有投机的房子里,既包括抑制投机,也包括支持住房。这种定位有利于巩固房地产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这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满足居民更高质量、多样化的合理住房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让人民有房住,还要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政策要聚焦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完善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宣传新生育政策成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专家认为,优化生育政策的核心是释放家庭的生育意愿,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增强社会服务的配套能力,缓解家庭生育和育儿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宏伟表示,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称国富民者,在乎富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

3.“立刻盘活流动性”

帮助市场主体减负、解困。

情况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发布公告称,2021第四季度制造业中小企业缓缴部分税费。“国家出台的个税递延政策非常及时。我估算了一下,可以帮助我们公司递延税款654.38+0.5万元。这一下子盘活了流动资金,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重庆一家小微制造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说。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6543.8+0.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家,99%以上是中小企业。

当前,由于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近期受原材料价格高、融资难、回款慢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生产经营面临多重考验。此外,专家表示,明年我国小微企业的困难会更大,要为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让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对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轻负担,帮助他们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扩、降价。

“微观主体在宏观经济稳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和‘审核者’。”韩文秀说,微观政策要继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如提高增值税退税、加快固定资产折旧、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有效控制恶意拖欠账款和恶意逃废债务,为企业竞争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院创新部主任李认为,推动政策落实,需要加强精准“滴灌”。要细化措施,提供良好服务,优化环境,广泛聚集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资源,向更多中小企业倾斜。比如对于小微企业,更多考虑“保生存”;多为中型企业思考“促发展”。同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专项监管和现场检查,继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充分发挥地方探索实践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地方政府加紧出台配套政策,督促“扶企惠企、振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和落户。

"有必要列一份实用物品的滚动清单."李表示,要重点关注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等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做好应对风险的政策储备清单,稳定和提振企业发展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范围,确保更多市场主体直接受益;尊重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规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自然人贷款提供担保的行为,让中小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