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上老婆丑,毅然出走26年,儿孙满堂,老婆却活了60年。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大时代出现了人才和美女。直到今天,她们或妩媚,或美丽,依然占据着文坛的半壁江山。

鲁迅作为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实力支持所有不喜欢的文人的讽刺!

在梁实秋面前,鲁迅是含沙射影地黑前辈。自梁实秋智取鲁迅失败后,“败家资本家的走狗”的标签就长期贴在他身上。

讽刺的是,唱京剧的梅兰芳和鲁迅都不心软。“看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认为黛玉是一个穿着印度绸衫的瘦弱忧郁的姑娘。谁能想到她的眼睛这么凸,脸这么长!”就让梅兰芳先生脸红!

这些被鲁迅先生公开骂过的人,大部分都忍了。毕竟和鲁迅展开骂战是不好的。

只有一个人,和鲁迅有过节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亏待你。他就是郭沫若。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都是后人给鲁迅先生发明的。虽然找不到出处,但足以证明鲁迅和郭沫若确实合不来。

有一次,面对鲁迅隐晦的批评和嘲讽,郭沫若谴责他是“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鲁迅并不恼火,只是用一句话回应。他说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世人听后大笑,赞同鲁迅的绝地反击,轻总结,因为郭沫若一生总结,那不是天才加流氓吗?

就文学造诣而言,郭沫若是一位知名作家,他一生见证了中国新旧文学思潮的交替。但在爱情和婚姻中,郭沫若真的可以用“流氓”来说点什么。

年轻时,他嫌弃妻子相貌丑陋,毅然出走26年。他在他的故乡住了60多年。

郭沫若,原名郭开真,四川乐山人。他出生于1892,家境不错,背景丰富。他的父母在生意上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他在家里是小三,头上有几个哥哥支撑着,父母也给了他足够的溺爱的热情,但这些都给了郭沫若成功路上最大的支持,也给了他肆无忌惮行事的信心。

郭沫若从小就和“包办婚姻”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岁那年,他的长辈着手为他定下婚事,可是这个对象年纪轻轻就死了!

然后,我在县城爱上了一个合适的姑娘,各方面都很满意。最后大他几岁的哥哥吴抢了我做媳妇。

长此以往,郭沫若对包办婚姻失去了兴趣,不仅不再奢望未来的妻子从何而来?它看起来像什么?甚至还生了一点逆反心理,厌倦了旧的封建包办。

他开始学习,把兴趣放在课本上。知识的多变性胜过世界的多变性。

从私立学校到嘉定学院,再到天津军医学校,郭沫若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是学校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

当时,新旧观念的交替是读者中的热门话题。谁还在啃传统的旧知识体系,谁就很迂腐,跟不上潮流。如果能说出两个西方先进的理念,那么支持者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郭沫若自然想与时俱进,但家里人不同意。20岁了,还是一个必须回老家结婚的守旧派。

1912年,郭沫若年满20岁,男人野心勃勃,四面八方。那时候他可以说是老大,结婚是头等大事。

他妈左挑右选,最后给郭沫若定了第三次婚。

苏张家之女,家世淳朴,三从四德,在家孝顺长辈,在外助人为乐。她是郭妈妈眼中儿媳妇的不二人选。

郭沫若得知自己的终身大事如此确定后,其实反抗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在那个年代,有多少想脱离包办婚姻禁锢的人真的逃脱了呢?

徐志摩没有,鲁迅没有,郭沫若也没有。

与其不欢而散,不如开开心心做自己的新郎官。

在等待这段婚姻真正到来的日子里,郭沫若的信念一直是对未婚妻的一种期待。

郭沫若已经不是爱情种子的时代了。他懂得权衡利弊,懂得知足常乐。他不奢望未婚妻有教养,有好的外表,但至少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女孩,体贴可爱。

之前,郭沫若也不是没有考验过母亲。他和张琼华素未谋面,只是从他母亲口中得到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郭牧说:琼花,人长得好看又有文化,大方得体,你一定会喜欢的。

因此,我不知道张琼华到底长什么样,但它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郭沫若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他的未婚妻。

婚礼那天,锣鼓喧天,八辆大轿抬着,蒙着红盖头的张琼华和郭沫若迎接新娘,送到洞房后,郭沫若在前厅推杯换盏,心不在焉,心里全是刚刚过门的新婚妻子。

招待完宾朋,郭沫若兴奋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却在挑起红盖头的那一刻倒吸了一口冷气。

要说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当时郭沫若被泼了一盆冷水。穿着漂亮衣服的张琼华并不像她母亲口中的那样漂亮,而是相貌平平,甚至很丑。

那一对三寸金莲也证明了张琼华根本不是什么文人,而是旧社会封建妇女的流水线“产物”。

郭的母亲把捧上天,只是想打消郭沫若的顾虑,促成这桩双方父母都满意的婚姻。木已成舟,两个年轻人肯定会慢慢妥协的。

但是,他们没想到,郭沫若并不是一个接受现实的人。真实的他不仅恶毒,而且不近人情。

“天空中猩猩的鼻子”是郭沫若对他妻子张琼华的描述。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张琼华外貌的厌恶,然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新居,独自在书房度过了漫长的新婚之夜。

我留在了张琼华,面对着一个凌乱的房子和一个来得太快没有爱情的婚姻。

郭沫若在家里跟长辈吵了五天,不肯放手,跟张琼华住在一起。一场婚姻不可能使郭铁·莫若的心逃脱,一个丑陋的女人也不可能留住郭沫若的灵魂。

他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带着行李跑到日本留学,寻找自己的新世界。

从一开始,来到日本,郭沫若就没想过要把第一任妻子放在心上。在他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只要他不说什么,他依然会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单身青年。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文人,郭沫若一直被莺莺燕燕所包围,对这些人始终保持着不拒绝、不认同的“中立”态度。

直到佐藤福子的出现,这匹向往草原的野马才有了一个临时的家。

据说郭沫若在日本来到异国,结交了很多知己,但他最终仰慕的不是那些敢于独自旅行的女作家,而是只见过一面的女护士——佐藤福子。

1916年,郭沫若在东京圣路加医院对护士佐藤福子一见钟情,随即展开了热烈浪漫的追求。在此期间,他没有透露他在中国现有家庭的真相。

佐藤福子之所以能让郭沫若这么快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佐藤福子温柔体贴,让她整个人都像圣母玛利亚一样闪闪发光,真正让郭沫若感受到了女性的魅力。

郭沫若在享受佐藤带来的温柔的同时,把这种温柔当成了佐藤的致命缺点,让她认识到了现实。

在郭沫若的热烈追求下,阅历不多的佐藤福子自然投降,投入到郭沫若赋予的爱情幻境中。

与张琼华不同,她的父母思想开放且谨慎。在得知他们的女儿和一个不能说出家庭背景的男人恋爱后,他们断然不同意这段感情。

只是这个时候,佐藤外川智子已经认定郭沫若不会像恶魔一样嫁人,甚至与家人断绝了关系。

完全没有约束和顾虑,两个人直接开始了甜蜜的婚姻生活。郭沫若还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把佐藤福子改成了丈夫的姓,给她取名郭安娜。

以前的安娜娇生惯养,从读书到就业都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跟随郭沫若之后,生活中的尴尬也随之而来。

本来郭沫若只带了一些生活费去日本留学。谁曾想,他一不小心结婚生了孩子,开销大大提高了。

为了养家糊口,郭沫若帮别人写稿,给各地报刊投简历当编辑,但微薄的工资只能满足日常吃喝,更多的拿不出来。

即便如此,贤惠贤淑的安娜也从未想过离开郭沫若,而是无怨无悔地生下了四个孩子,让郭沫若体会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在婚姻中,女人往往是输家。郭安娜为郭沫若操劳,抚养孩子,做家务,日夜为生活费发愁。

而郭沫若呢?日子紧了就忍不住在外面出轨!

其实这完全在意料之中。既然郭沫若能对家乡的张琼华视而不见,他身边的郭安娜也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于立臣正值青春年少,身材苗条,容貌艳丽。他不仅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有敢打敢冲的实力。

没有人会对这样苗条的女人多看一眼。

郭沫若也一样,爱上了余立臣,用甜言蜜语和糖衣炮弹追求余立臣。

于立臣知道郭安娜的存在,拒绝同意郭沫若的追求。郭沫若知道自己不能靠单身继续出轨,只好编造新的谎言。

他说郭安娜已经纠缠他很久了,而且他早就对郭安娜失去了感情。很快,两人就离婚了。

就这样,于立臣被郭沫若的深情假象迷惑,真的以为郭沫若会离婚娶自己,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情妇。

但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经过三年的苦苦追求,他终于赢得了美人。他没看出郭沫若有多珍惜,态度却越来越敷衍。

尤其是余立臣怀孕后,急切地要求郭沫若离婚,带她回国。郭沫若不想负责,也知道谎言无法继续,索性坦白了真相。

他和郭安娜有四个孩子,他们已经结婚近20年了。说再见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于立臣打掉孩子,他们一刀两断。

得知真相后,于立臣简直不敢相信,仿佛晴天霹雳。和郭沫若在一起的几年里,她甚至没有察觉到丝毫的蹩脚!

这样的打击,对于家境不错的余立臣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心灰意冷后,她没有选择从头再来,而是自杀了!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这样的自己,我们无能为力!”

这是余立臣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可见郭沫若的无情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熄灭了她垂死的光芒。

于立臣的死,一定给郭沫若留下了一定的打击和影响,否则,接下来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不辞而别,回到中国,与安娜断绝了联系。

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能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抛下妻儿独自回国,连一封信都没有留下,真是不可思议!

恐怕,郭沫若打的是永远见不到郭安娜的算盘,想轻松回国,继续潇洒!

只是他没想到,郭安娜如此执意要带着孩子漂洋过海,只身来到大连寻找郭沫若。

回到家乡的郭沫若,父母喜出望外。他认为他终于可以有一个家庭团聚,他的儿媳张琼华可以通过。

她的公公前一天晚上还对张琼华说:你明天晚上应该有个胖娃娃!

张琼华脸红了。那时候,她已经50多岁了。看着身边的人,哪里会有人有半岁多的孩子?话虽如此,张琼华仍然很期待。守寡几十年,难道不是该放鞭炮庆祝丈夫归来吗?

然而,第二天,郭沫若一上门,就谈起了他在日本的儿子和女儿,让张琼华彻底绝望了。

他的父亲想让郭沫若在和之间做出选择,从此过上好日子,但郭沫若说:没有张,我的思想就没有那么新;两个女人同居,我的思想也没那么老。

结果郭沫若谁都没选。张琼华继续在家乡孝敬长辈,而郭安娜和他的大儿子住在大连。除去定期的生活费,郭沫若与双方的交往屈指可数。

回国不到两年,郭沫若开始了第三次婚姻,对方叫于立群。

单从名字你就能猜到于立群和于利真之间一定有联系。是的,于立群是于利真的亲妹妹!

在1938,于立群是一个电影明星。虽然她在荧幕上很活跃,被称为戏子,但从手势上看她和别人不一样。

和姐姐于利真一样,于立群的修养远远超过同龄人,端庄大方。

这种气质是吸引郭沫若的原因之一,而郭沫若主动联系于立群的主要原因是她已故的姐姐。

在郭沫若心中,对枕头仍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他想通过于立群来偿还。

于立群比郭沫若小24岁,他对郭沫若和他姐姐的过去以及于利真之死的真相一无所知。

在于立群眼里,郭沫若不仅没有可以批判的缺点,而且是留学归来后文化造诣很高的学长。

但真实的郭沫若并不像于立群想象的那么美好和单纯。

郭沫若的三次著名的婚姻都充满了故事,更不用说很多匿名的恋情,但于立群并不完全了解。

“真是人间恶心的杰作”是林语堂对郭沫若的评价。郭沫若用他恶心的甜言蜜语,几乎从不失手,收获了很多人心,于立群也不例外。

1938年,于立群和郭沫若同居,次年夏天郭沫若给于立群办了一场上镜的婚礼。

也许郭沫若当时想的是,这场婚礼不仅是为了于立群,也是为了于利真。

与前两段相比,于立群的婚姻生活有了质的突破,熟悉郭沫若的朋友都一致认为,郭沫若已经改头换面,准备安度晚年了!

的确,除了郭沫若有义务赡养张琼华和郭安娜外,郭沫若几乎没有给过于立群任何不公正,他们的婚姻生活始终是相互尊重和友好的。

从1938到1978,于立群陪伴郭沫若走过了最漫长的婚姻,养育了四子二女,一度成为很多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如果说这场婚姻伤害了谁,恐怕就是张琼华和郭安娜,郭沫若留下的债务。郭安娜至少有孩子陪伴,但张琼华什么都没有了。公婆去世后,她没有后代,过着孤独的日子。

有一次,郭沫若带着刚拍完作品的于立群去他的家乡参观。张琼华没有对于立群表现出恶意,而是表现出无限的嫉妒。

她逗得于立群怀里的孩子热泪盈眶。

“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

“嗯,嗯。只要你在外面好,我在家就好!”

“对不起,你不恨我吗?”

“都是我命不好。该怪谁呢?我已经想通了。没有开始,就没有今天的你。别说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郭沫若对张琼华是有罪的,但可惜这种有罪来得太晚了。生活没有放过这个无辜的女人。在孤独冷清的婚姻中,她守寡60多年!

1978年,郭沫若病逝于北京。张琼华没有生活来源,所以他不得不靠变卖财产为生。最后,他把能卖的都卖了,除了郭沫若的书桌和其他一些张琼华舍不得卖的独家东西。

结果小小年纪,她就出去做体力活,帮忙做孩子的衣服帽子以换取报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失去丈夫的于立群悲痛欲绝,不得不振作精神处理郭沫若的丧事。

在帮助整理郭沫若手稿时,于立群终于错误地发现了被掩盖了30年的真相。

在这些成堆的手稿中,还有郭沫若和于利真的来信!从信中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郭沫若和他姐姐的往事,联想到她姐姐的惨死,于立群怎么也明白了前因后果。

而杀害她姐姐的元凶在爱情中度过了半辈子。于立群的心情难以形容。她无法原谅郭沫若,也无法原谅自己!

从65438年到0979年,始终无法走出自怨自艾困境的于立群,选择了和她姐姐一样的家在京故居上吊自杀。

郭沫若埋下的事业终于被两姐妹吞下,往事终于结束。

郭沫若一生在文坛上建树颇丰,但由于情史中留下的荒诞,一直为同时期的鲁迅等人所耻。

他一生中可以称为真诚的婚姻是与于立群的婚姻,但于立群真的希望这最终是一场真诚的奉献吗?

恐怕郭沫若的真诚只会增加于立群的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