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佛教史

1.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佛教传入中国,为汉末以来三百多年的中国学术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

也可以说,它引起了中国的学术思想,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未直接参与政治。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学术地位,为了当老师的尊严。几经争论,结果得到历代帝王政权的认可。对于僧尼来说,在宗教地位上一直以师相待,可以提问,不用向皇帝跪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佛教早期,人才辈出,尤其是隋唐五代宋时期。历代高僧都是博学多识。盛唐时期,多次通过考佛经来选拔僧人,史称“某某僧人,以考其经”。体制就是这样,所以和尚也是素质好的。但在唐玄宗时代,政府还用“度牒”(出家证书)充实财政资金,相当于把官员或监狱捐给清末科举考试。

总之,在中国的政治史上,佛教因其重视教育,从不干预政治,在民间一直受到尊重,被允许自由信仰。虽然在佛教的历史上,在南北朝和唐代,出现了“三军一案”。平心而论,对历史的仔细研究,并不完全是出于帝王的政治见解,或者纯粹的宗教斗争。那时候佛教徒自己真的有很多问题。

比如唐代著名的儒家韩愈,他对史实的详细研究,以及他的流传文章思想。而不是他严格排佛的思想,他厌恶的是佛教的风格。当然,政治措施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

不过,他曾经和著名的佛教高僧交过朋友也是事实,比如佛教高僧大典。可见,对事物和人的轻判是极其困难的,不可能跳出偏见。

然而,宋徽宗曾经拒绝佛教,这是真正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一直与儒教、道教同生共灭,形成了中国文化思想儒释道的巨流。

至于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风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贡献不止于此,而且是美好的。比如政治、社会、哲学、文学、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甚至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衣食住行,都充满了禅宗的余味,甚至对日本的影响更大。

就学术和文学贡献而言,自曹魏时代起,曹子建通过听梵文,自创《玉山梵唱》,为中国音韵和音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鸠摩罗什兄弟开创了佛教文学的风格。南北朝时期,由于佛经翻译,高僧发明了声韵反切,这就是中国音韵学的起源。用了几千年,后来改了,现在有音标了。

梁代编纂的《音韵学》、刘勰对批评文学的巨大贡献以及《文心雕龙》都源于佛教的影响。陆羽的《茶经》,唐代一批大师的阴阳术,宋代程太极图的发现,都与佛教有很大的因缘。

少林寺武功辅佐唐太宗亡国,元代楚才对医学的贡献,元代刘对君臣的影响,明代姚对永乐暴的劝阻,都是历史上的一般贡献。云冈石窟、敦煌壁画等艺术的贡献,举世闻名。

总之,由于佛教高僧大德的优越性,佛教对中国的学术和文学影响很大。可以说,纵观历代文人学者的专藏,与佛教高僧无关,不渗透少数佛教思想的,是极少数的事情。比如清代女词人蔡写过一句名句:“赤手宰鲸千年,光头终回佛心”,道出了过去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志向、最高思潮、人生最终境界,也充满了禅宗的余味。

这是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2.佛教史版本《中国佛教史》由任主编,任、、杨、易撰写,分别记述了两汉、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的佛教史。这本书首先讨论了秦汉时期中国流行的宗教迷信和魔法技术。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被置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从属地位,探索佛教流行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中国文化从依附到融合、成长、壮阔、停滞、衰落的发展演变过程。每卷都附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译经目录、历代佛经记载的译经数量、中国佛教大事年表、印度佛教哲学、索引等资料。第二卷也有四幅插图,包括十六个国家的简要名单。

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5438+6月0985、65438+10月065438、65438+5月0988。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远著。作者对六朝以来历史研究中常被提及的佛教史书按成书年份进行了介绍,并运用丰富的史料对书名、简称、同义词、作者简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内容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纠正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关佛教史书的错误。对研究佛教史和其他历史典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推荐版:中华书局1962 11版。

3.佛教史你好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约公元前624- 544年,说公元前564- 484年,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悉达多瞿昙;;梵文:Siddhārtha乔达摩),意为“一切正义的成就者”,佛教创始人。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被尊为佛,意思是完全明白的人。民间信众称他为佛。

最初,他是古印度卡匹罗威王国(在今天的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属于恰特里种姓。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莫耶夫夫人。

菩萨是巴利语“菩萨(拼音:duǒ)”音译的缩写。梵文是Bodhisatva,“菩萨”的中文翻译是“觉醒”,“萨禅”的中文翻译是“众生”或“众生”。除了一般的菩萨,还有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梵文为Mahāsattva,中文音译为Mahasa,也译为“达实、史圣、石开”。

十八罗汉指佛教传说中永生于世、护法的十八罗汉,出自十六罗汉加二尊者。都是历史人物,释迦牟尼的弟子。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宋代盛行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的出现;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18岁的传统偏好有关。

4.佛教的历史3038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这是中国近代禅宗高僧徐允大师倡导的,现在主流是2554。)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佛、佛、佛。佛陀成佛后,天帝请佛陀告诉他,佛陀讲经四十九年,然后他就死了。

僧侣在西周就已经到过中国,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慢慢分为五宗。南北朝时,禅宗创始人达摩将禅宗传入中国,为禅宗始祖,传至六祖慧能。禅宗也分为五种情况。唐宋时期,禅宗在中国兴盛。元朝以后,由于人们的基础不如古人,净土宗开始比禅宗传播得更快。近代有净土宗的尹光、禅宗的虚云、玄化宗等大师。

5.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佛教的继承者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没有什么比“三武一案”(三武一案分别是北魏的太武帝、北周的武帝、唐朝的武帝和后来的周世宗)的教义更难的了。

一、法律之难简要分析“三绝一案”给当时中国的佛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给当时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根据历史记载,北魏的吴泰对佛教非常尊重。他曾经邀请沙门高德赞美佛教。

尤其是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佛像经过时,他亲自登上城楼观看庆典,并撒花以示敬意。后来,他听从了的奉承,逐渐皈依了寇的“石天道”

公元445年,兴城盖武之乱演变为长安之乱,太祖亲自领兵镇压盖武。到了长安,看见一个沙门在庙里种麦种马。此外,神庙里还有弓、箭、矛和盾等武器。

皇帝大怒,认为萨满和盖武合谋造反。在庙里发现了酿酒器具和大量财物,还有藏女人的山洞。太祖皇帝被长安庙里萨摩亚人的不道德行为激怒了,崔浩紧随其后,敦促皇帝毁佛。

于是,太祖采纳了崔浩灭佛的建议,断然上书废佛,杀了萨满,烧了佛经,下令全国各地废佛。然后在446年,太祖下令主管部门通知地方官员焚烧佛经,坑害萨摩亚人。

尽管当时执政的皇子黄多次反对处死萨满、焚烧寺庙佛像,但太祖视佛教为虚妄,斥佛教为“西荣假生,生妖”,接受了的排佛思想。他痛恨佛教,说:“没有我,谁能除掉这历代的伪造品?”整个北魏时期开展了一场激烈的废佛运动。据《高僧传》卷十《谭石传》,“太平七年,灭佛,发兵烧掠寺院,全系统僧尼皆知。”

逃出来的都被派去追捕,逃出来的会被猫头鹰斩首。在一个领域内,没有再萨满。“明朝继承的太祖皇帝,因寇道士和的假话煽动,遭受了中国佛教光辉历史上的第一道伤痕。

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如下:第一,佛教是外来的宗教,是外来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第二,佛教的发展需要巨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寺庙经济的过度发展侵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统治阶级用政治手段来解决。比如僧尼享有免于税徭役的特权,他们在当时大多不直接从事生产。

所以僧尼太多会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劳动。此外,大量的寺庙和城楼也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

总之,佛教势力的过度扩张给封建统治势力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再次,在意识形态方面,佛道斗争的加剧也是太祖灭佛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道士寇通过司徒雷登的途径向太祖宣传道教,使太祖逐渐信奉道教。440年,改国号为“太平真君”,证明他接受了道教,后来到道坛受封,正式成为道士。

此外,笃信道教的司徒崔浩,博学多才,深得太祖信任,坚决反对佛教。所以,太祖灭佛,可以说是佛道斗争的结果。然而,促使太祖皇帝反对佛教的直接因素是一些佛教僧侣的违法行为。

虽然因为黄太子的秘密庇护而减少了损失,但这一行动对佛教徒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佛教后来的发展。2.北周武帝灭法后,北周初信佛,因为迷信,知道黑为王,又怕萨满,道士张斌,计划灭佛。他把著名的萨满道士聚集在文德殿,衡量三教优劣,以废之。

萨满道安写了《两教论》,说“救形的宗教叫外在,救神的宗教叫内在”。皇帝问群臣,有拒绝就放弃。六年后,皇帝掀起了佛道论战。法师玄奘与道士张斌针锋相对,客人不服委屈。皇帝亲自和玄奘争论,也无法让玄奘屈服。皇帝于是下诏废除两教,得知萨满要回归世俗,实际上是灭佛立道,北方地区的佛教一度消失。

太祖皇帝在灭佛后不久,被侍从宗哀等人谋杀。452年,魏即位,上书复兴佛教,立即激起了佛教徒对佛教运动的狂热。

人们目睹了崔浩的斩首和太祖的暴毙。他们确信佛教中有因果报应,但他们都感到害怕。因此,北魏佛教再度兴盛。

然而,我们在北周时期再次遇到的却是佛教史上的第二个佛法难。北周武帝起初并不反对佛教,但为了灭齐,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强兵应该先富起来。

于是采取了“僧中求兵,塔寺下取地”的佛教政策。日益奢华的佛教理应得到整顿和改革,而世俗派高僧魏和道士张斌的共同策划,最终导致了佛教的灭亡。

当时世俗化的萨满写道:“唐瑜无佛图安,齐梁失庙。”说明国家的治理不在于佛教,耻于佛教,指责佛教非正统的汉武帝也同意。

因此,梁武帝多次召见萨满、道士和官员,以辨别好坏。577年10期间,周武帝主持了七次三教之辩,其中以佛道之辩为主。

570年,萨满真鸾提出笑论揭露道教的谬误,笑论被武帝当场烧死。另一方面,道安的“两教”痛斥道教,认为“佛家,格言穷尽,生于歧途。”

但汉武帝尊儒教为三教之首,认为“六经中儒教之大政术,忠孝,顺乎天下,故必存之。”但他们讨厌和尚,说和尚尼姑崇拜偶像,愚弄百姓,滥用公款,还说佛教来自国外,不应该崇拜。

他说:“佛生于西域,传于东夏。

6.《中国佛教史》,任主编,任、、杨、易等编著。,分别描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教历史。

这本书首先讨论了秦汉时期中国流行的宗教迷信和魔法技术。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被置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从属地位,探索佛教流行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中国文化从依附到融合、成长、壮阔、停滞、衰落的发展演变过程。每卷都附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译经目录、历代佛经记载的译经数量、中国佛教大事年表、印度佛教哲学、索引等资料。第二卷也有四幅插图,包括十六个国家的简要名单。

推荐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月1985、10月165438、5月1988出版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作者陈远。作者对六朝以来历史研究中常被提及的佛教史书按成书年份进行了介绍,并运用丰富的史料对书名、简称、同义词、作者简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内容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纠正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关佛教史书的错误。

对研究佛教史和其他历史典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2 11版。

7.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的佛教史,中国佛教经历了晚唐五代两次法律困境,以及改朝换代战争后,由于典籍流散、寺院被毁、僧人被逼等原因,,佛教几乎没落了。直到宋代才有了一丝恢复的迹象。只有宋元到八百年盛世清朝的佛教,因为国运不旺。佛教虽延续,但不如隋唐兴盛。此后,佛教改变了传统形式,逐渐趋向于生活实践和宗派和谐的路线。佛教已经融入中国的文化,这是宋元以来中国佛教的特点,从托米佛教信仰的结社,农林寺庙经济生活,到与儒道的和谐,禅、净、教、戒的和谐。总的来说,佛教在北宋时期(1960-1126年)兴盛,南宋至明朝世宗时期(1127-1566年)平淡。从明末到清朝,穆宗又兴盛了一段时间,但佛教又衰弱了太久,仍然没有北宋那样兴盛。在道安和慧远两位佛教界领袖的努力下,本期经典翻译工作进展顺利。道安首先在长安招募易学高僧,组织翻译场。所需资金由傅坚保障。他对翻译风格提出了“五失三难”的论点,要求“不要失义”,以达佛旨,开启直译翻译的新时代。慧远继承了道安的野心,以庐山为中心,在天竺招募了许多西域高僧翻译经文,如僧伽提婆和佛驮跋陀罗。所以有“葱外有奇聚,关中胜,故来聚此者远矣”之说。虽然二师本身不是翻译家,但却是真正推动翻译的开国元勋。

鸠摩罗什是这一期最重要的译者。秦末洪帝第三年,姚兴以国师之礼,迎罗师到长安,在逍遥园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翻译讲习所,这就是国师翻译讲习所的创建。当时由项翻译的顾问有三僧、、齐、法琴、道表等800人。根据开元佛教的记载,师徒翻译的经典有《阿弥陀佛经》、《维摩诘经》、《火眼金睛》、《金刚经》、《十住毗婆沙》、《上》和《十二》。总的来说,由于他精通汉语,知识面广,罗氏的译作采用意译,重视简洁和精华,达到了原文的目的,通顺易读,树立了经典翻译史上新的里程碑。他是历代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他的译本流传最广,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罗氏翻译经典的事业带来了很多翻译家,包括泰莎,罗氏身边还有几十个人,比如佛驮跋陀罗和昙无谶。南北朝时期,翻译业依然兴盛,部译作品尤为出彩。东晋时,罗师专修龙树般若学知识,但这一时期逐渐强调对世界的知识本位学习,其中有真意翻译说、取大乘说、中土辨华说、舍一切说、大乘觉悟说等。,都是法律的关键。纪在华二十三年,翻译了六十四卷儒家经典,影响卓著,也是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经典二次翻译的特点是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在庞大的翻译机构的优势下,高僧云集,帮助翻译,因此能够发展系统翻译和介绍伟大经典的能力,使翻译事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这一期翻译经典的特点在于,主要译者由外来和尚变成了国内和尚,以玄奘和易经为典型代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西行求法,17年后回国,带回502部佛经,657卷。唐太宗在吉恩寺为玄奘设立了翻译院,并招募高僧负责撰写、证义等职责。翻译领域的组织比以前更加完整。玄奘自律甚严,一日不曾懈怠。十九年间,他翻译了七十五部经典,1335卷,数量为历代之冠。他翻译的经典,如《王公经》和《大菩萨》也是杰作,还有许多唯知著作,如《瑜伽师地论》和《唯觉论》。玄奘对经典的翻译达到了顶峰。易经是法显、玄奘之后西行的僧人。他在印度留学20余年,精通梵文和汉文,主持长安、洛阳翻译工作坊10余年。他翻译了230卷56部经典著作,数量和质量都很优秀。他与玄奘并列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

此外,苏哈卡拉辛哈、金刚之和不空翻译了大量的深奥经典也是这一期的特色。总之,这一期在经典翻译前两版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更为完整的翻译机构,使经典翻译达到了顶峰。在接下来的200年里,翻译行业逐渐衰落。直到北宋太宗太平五年、兴国五年,才复兴翻译界,并设立印刷书院。翻译领域的组织和体系更加完备,但经典翻译理论与前期相比已无足轻重。时至今日,宋元时期已有翻译,但大多不是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而是从日文、藏文、巴利文和西文翻译成中文。翻译经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译者、经典的来源到语言和文字的选择、翻译的风格等等。,这些都很难确定。因此,在翻译经典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案。比如东晋的道安说“五书失三不易”,闫妍主张译者要有“八备”的资质,在审慎严格的管理下,典籍翻译成就了浩如烟海的中国三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