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张继简介
角色的生活
贞元初,随汪剑通在潍州学诗,后返回贺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到贺州拜访张继。贞元十四年,张继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结识韩愈。韩愈是汴州进士的考官,推荐了张继。贞元15年长安进士。元和元年(806年)增补太常寺太祖,与白居易相遇并互相学习,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继是太祖10岁。由于眼疾,他几乎失明了。明人称他为“又穷又瞎的张太主”。元和十一年,转入国子监任助教,眼睛恢复。15年后,迁郎书记。长庆元年(821),被韩愈推荐为郭子大夫,调任水利部任外交大臣,又调任主宾大夫。大和第二年(828年),他调到郭子公司。
南唐末,张越收集了张继的400多首诗,钱公富将其命名为《木铎集》12。南宋末年,《汤种》主要由元丰撰,历时八年,编成《张集》8卷,附录1,魏军在平江刊行。如今的《张文昌文集》是宋蜀刻本,分四卷,共365,438+07首诗。明嘉靖万历年间,张汤也斯诗集有8卷,共收诗450余首。这四个系列被相应地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在沪编辑,并参照现有书籍进行整理和补充,编纂了《张继诗集》8卷,共收诗480余首。据《新唐书·易·文志》、《张继》两卷本《论语集注》。
诗集
张继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40岁之前。40-50岁是中期,他的优秀乐府曲多写于这一时期。50岁以后的晚期。这时生活渐渐安定下来,除了写乐府歌,我写的现代诗更多了。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的许多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他的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当时只是建,他在国际上被称为“王璋”。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夏塞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卷,如《采莲歌》《江南曲》。
张继的乐府诗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概括事物的对立面,在几篇或几篇文章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善于运用素描技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其体裁多为新乐府,是关于事件的名篇,有时也能借旧题新。语言朴实、简单、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刻意提炼结论,以达到含蓄批评讽刺的效果。张继的五律,不是装饰性的,而是雕琢性的,简洁流畅,委婉深刻,对晚唐五律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