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个北魏。谁能告诉我具体信息?
北魏的北朝之一,在十六国分裂后重建了中国北方统一的封建王朝。鲜卑族拓跋□所建。十二帝二王,历时149年(386 ~ 534)。
东汉末年鲜卑族谭氏淮政权崩溃后,在内蒙古和山西北部地区活跃着许多鲜卑和部落、氏族,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称“索头鲜卑”和游牧。365,438+00年,拓跋路易被任命为西晋代公,365,438+04年,他被任命为代王。338年,拓跋世义在番禺北部(今山西省浑源西南)登基,建立代国(见代)。376年,代国被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继位,史称北魏,又称拓跋卫、等。天兴元年(398),拓跋□为帝(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魏武帝拓跋部建立时,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不断瓦解,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使鲜卑人定居于地,由氏族组织变为区域组织,由游牧经济变为农业经济。皇元年(396年),拓跋□攻取后燕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建台省,设百官,拜齐桓公。儒生通常受雇于中央官员商和地方官员之下。天赐三年(406),各州奉命设三司,郡设三总督,郡设三知事。其中有一个是拓跋宗室,其余的都是非宗室的鲜卑人或者汉人。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势力强大、码头众多的局面,北魏政府依靠这些宗族作为其统治的支柱,并建立了族长监督保护制度。地方宗主监督保护地方,负责收租课,招募军徭役,实际上起到了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
拓跋珪实行劝班务农,发展生产的政策。九年(394年)击败刘苦仁、刘两匈奴,占领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至□阳塞(今内蒙古包头东)。之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效果不错。拓跋珪破后燕,天兴元年强迫后燕数十万汉人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居平城附近,号令田地,给他们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拓跋六年前去世,他的儿子拓跋斯(明元帝)继承了王位。明朝元帝年间,攻打南朝刘宋,夺取了黄河以南的泗、燕、豫等国的大部分地区。泰昌八年(423),明朝元帝去世,其子拓跋焘(即魏国皇帝拓跋焘)继位。先后灭夏、北燕,于晏和元年(439年)灭北梁,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一百多年分裂的局面,北朝由此开始。太平十年(449年),太祖亲自在北方击败柔然,使其北迁,从而消除了长期以来对北魏的严重威胁。然后发兵南下,兵临瓜埠(今江苏六合东南)。此时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东疆,东北辽河,南至江淮。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生产力逐渐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初期仍保留了下来。
带有浓厚的奴隶制遗风,尤其是在北方统一之前,在战争中被掠夺的人民继续被给予贵族和立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在税收方面,实行宗主监督保护制度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调节费为两帛、两斤絮、一斤丝、二十石粟,加上地方征收的额外调节费。并且任意增加临时征收,每户要交三五十石小米。当时官员没有正式工资,他们搞贪污受贿,放高利贷。太祖年间,大将军公孙到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北),去的时候单骑带鞭,回来时得车一百辆。拓跋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战争中,被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冲锋在前,鲜卑骑兵在后。十二年,太祖皇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上书刘崧都督臧智,说攻城的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防止他们日后造反。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边、羌、泸水湖等民族杂居的地区设置军镇,实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凡犯谋反大逆不道者,不论老幼,一律处死。甚至还在执行原来的汽车拆分方式。北魏前期的落后统治,导致各族人民斗争不断。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六年九月在兴城(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汉地羌土等杂居在陕的民族在陆水的胡曼盖武领导下的起义(见盖武起义)。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龙(今陕甘交界)。丐帮请刘崧派兵支援他。一年后,起义军虽被太祖亲自镇压,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革北魏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试图限制地方强大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封建化鲜卑贵族,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共同更有效地统治各族人民。为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袁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①整顿吏治。燕兴二年(472年),政府规定,在地方牧养中表现良好者,可长期任职,一年后可晋升一级;业绩不好的,即使上任不久,也会受到处分甚至降职。(2)经过五年的发展,为了改变过去州、县、郡竞相收租调租的混乱局面,政府决定只能在县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桶、长尺、重秤。(3)太和八年(484年)颁布俸禄制度,规定因收受俸禄以外的贿赂,处死一匹满载绢布的马。次年颁布的均田令中,也规定地方卫可以根据官职给予一定数量的农田。授予的公有土地不允许买卖,卸任时要交给下一任。(4)1999年10月,颁布了《平均土地法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奴婢和牛接收土地做出了详细规定。授田不同于露地和桑园。露地种植的粮食,不得买卖,70岁归还国家。桑园里种的桑树、榆树、枣树不用归国家,多余的可以卖,不足的可以买。在授予土地时,应对所有残疾寡妇和儿童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土地均分制度)。(5)九年或十年之初,以三制取代宗主监督保护制,采用邻、邻、
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庇护大量户口。⑥近十年来,孝文帝也对调租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金调整规定夫妻一人为征收单位,每年缴纳绢马一匹,小米石两块。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每八个奴婢从事农织,每二十个耕牛出租,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妻制妇女的数量。⑦孝文帝十八年,除去穆太、袁丕、伊亲王等旧鲜卑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胡服,改汉服;鲜卑语在朝廷被禁,改说汉语;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葬于平城,籍贯改为河南洛阳,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贵族被士绅化,被鼓励与汉族贵族通婚。⑨太和钟,同意将官员的官阶分为九类,每类又分为正、从两类。下属产品为北魏第一。十九年后,按照家世、官阶的标准,北方一代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氏、宗族,姓氏以高为多,其次是宗族,其中有穆、陆、贺、刘、娄、虞、姬、魏八姓。“先人皆降,今人尊之,皆王侯,燃而可知,为下境界。所谓四姓,就是崔、陆、李、郑,中原汉人,四郡姓,甲、乙、丙、丁,好像是真的。班定的姓氏使鲜卑贵族进一步与汉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在北魏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社会生产力逐步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西晋(365,438+00)永嘉之乱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人民死于军事革命和饥饿,幸存人口不足50%。中原一片荒凉。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和共同奋斗,生产关系得到调整,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的数量明显增加。在孝明皇帝整顿之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多万户,比西晋太康时期增加了一倍多。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洛阳伽蓝记》说北魏后期,人民富裕,过去喜欢流行音乐,丰衣足食。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成就,襄州(今河南安阳)率先冶炼,制成锋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泰和之前,北方的商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金钱和货物四处流动。孝文帝时,袁术是河东太守,当地很多人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了流通。太和十九年重铸“太和五铢”钱,规定这种钱可以在京城和全国各镇使用。在宣武帝,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一个国际商业城市。
北魏的衰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深入,北魏统治者日益腐败,吏治逐渐恶化。莱文的王元山海富庶,住所和花园豪华如宫殿,仆人多达6000人,妓女500人,一顿饭几万元。他以河间王元臣为富,奢侈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和王锴。有“饿虎将军”之称的慧远当宰相时,卖官是有代价的。人们把吏部称为卖官的市场,并把这些官员称为
白天的小偷。地方郡县刺史、太守也是一无所获。他们收租的时候,就恢复长脚,大桶,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毁掉了大量农民的家园。破产的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与农民结缘,或者偷税漏税,成为寺庙里的僧尼。北魏控制的户数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统治者不仅加重了对未出逃农民的剥削,还多次抓逃户,搜捕逃亡农民。从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旧魔除灭”。北魏政府调集十万军队镇压。
北魏初年,为了防止柔然南移的威胁,在东起赤城(今河北),西至婺源修筑长城。沿边境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将由鲜卑贵族把持,镇兵多为拓跋族成员或中原豪族子弟。它们被视为“国家的心脏”,享有特殊的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御逐渐被忽视,城镇地位大打折扣,被排除在“清流”之外,难以推进。结果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地位越来越卑微。他们与罪犯和囚犯为伍,被镇上的将军和豪强残酷地奴役和剥削,因此被称为官户。镇兵对镇将、豪强、北魏政府有强烈的阶级仇恨。此外,长城不时的灵活骚扰和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郑光第四年(523年),六镇起义终于爆发。关陇、河北各族人民也纷纷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土崩瓦解。边城豪强集团利用当时混乱的局势发展各自的势力。泗州(山西省朔县以北)秀荣二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五台元年(528年),胡太后毒死了孝明皇帝,自己当了摄政王。以报复孝明皇帝为借口,尔朱荣进军洛阳,在印盒杀死了2000多名胡太后及其大臣,并控制了国家事务(见尔朱轼叛乱)。此后,内乱不断。雍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