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国地理考

《通典》卷181《州县》十一年:“光山,春秋之地。”顾祖禹《读史记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府》载:“光山郡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关于郭喜安的位置,史籍多指向豫南、鄂北,但具体位置众说纷纭。

1,在今光山县附近或西南潢川与光山交界处。

《信阳方志》说:“定都光山县城西5公里的弦国,无遗址。”《中国古今地名词典》说:“弦为周之名。子爵,春秋时灭于楚。春秋公五年,“楚人放弦,往黄河。”老城在河南省潢川县西南部。"

2.在潢川县的西北部

杨伯钧认为:“其国应在潢川县西北,隰县南。”

3.在湖北黄冈

《水经注》第三十五卷“河水”一文写道:“河水往左边赤壁山南流,山邻江川。又东到昔阳县南,郡治昔阳县。”《金淑道纪》认为黑仔也是一个国家。在河的右岸,有湖北县的老城区和樊褚故地。据《世本》记载,熊去病封子弘为鄂王。”《晋泰康迪纪》以为鄂东已经不在了九州》说:嗯,武昌是今也。.....河的左边是水,水从红楼县下的灵山流出,也就是大别山。和决水一样的山叫分水山,或者叫巴山。.....而郡东径在城南,故弦国也。春秋五年,楚灭弦,归黄河。”

4.在今天光山县西北的仙居一带。

郑樵《族谱二》云:“冼氏为蒋、黄、陶、白之联姻。杜在宜阳县东南方。据古城说,在光州仙居以北四十里。”《路史·国名纪尔》云:“弦,子爵,楚灭之。益阳市义县东南,都匀,十里仙阁,今光之仙家,亦位于东。武德三年为弦州。老城在仙居以北四十里。”《元和县志》卷九,河南道五,光州仙居县,说:“南一百里,今汉郡,春秋郭喜安,楚灭之,韩伟郡,属江夏郡...祁县故城,县城北四十里,春秋时为郭喜安都城。”唐人杜佑在《通典》卷181《州县》一文中写道:“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宜阳县。.....光山,春秋时期的串国之地。韩昔阳郡也。金是广城县人。.....仙居,汉郡也。在这个县城以北四十英里处,有一个古老的县城。今县东有弦亭。”

纵观这四种学说,认为第四种观点——光山西北仙居地区的古弦王国符合史实。

第一种观点主要来自李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卷三十《淮水》一文说:“淮水在东北与黄河汇合,水出黄武山,向东北流,故穆棱关水注入。水是从穆棱山引过来的,流向西北的黄河。黄河东至陕西昔阳以南,东至左军县辖下的广城以南。且东北径高于南方,故弦国也。”湟水从今天的新县流到光山县以西,再向东经过光山县,再经过潢川县流向东北。根据李道元的说法,郭喜安古城应该在今天的光山县附近,郭喜安地区也沿着黄河从光山延伸到潢川西南。但这种说法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因为当时与同时存在的黄国,占据了今天潢川县全境,而且还西至今天罗山县以西。1983年4月,光山县城西宝相寺出土了一座春秋早期的黄夫妇墓,可以证明光山县城西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就是黄王国的领土,否则绝不会成为黄王室的墓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道元是错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献县位于潢川县西北部和隰县南部,分别属于春秋时期郭煌和隰县的版图,郭喜安在这里没有生存的空间。

第三个观点出自《晋书》。“隧道的故事”也是基于班固汉代的地理。《地理》中“江夏县”一文写道:“江夏县十四县,西陵、竟陵、昔阳、项、朱、鄂、安陆、沙县、蕲春...但汉代的昔阳县、提县,与南北朝的昔阳县、提县不是一个地方。随着东晋渡江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南迁,原本在中原的州、郡、县也在南方重新建立,即所谓侨郡。据《宋代郡县志》记载,南朝刘宋时仍有益阳、昔阳两郡,还有昔阳、乐安、知三郡,但这些郡都在长江两岸,绝不是淮河南岸的原汉旧郡。因此,李道元在《水镜注》中记载了郭喜安的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南北朝时期黄冈汉代光山赤县旧称的延伸所致。

第四种观点也是史料中最倾向的观点。杜宇说:“弦国在弋阳县东南。”(250)关于蚩县的具体位置,《同治宗室二》说:“古蚩城今光州仙居北四十里。”《通典》卷一八一也说“仙居,汉郡也。在这个县城以北四十英里处,有一个古老的县城。今县东有弦亭。”道路的历史也是这么说的。光山县建于南北朝刘宋袁家中。刘宋时为郡址,梁时废郡,隋时改为光山郡。隋朝以后,虽然郡县设置有所变动,但县城一直沿袭至今。唐代的仙居县,位于今罗山西北的仙居店。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古弦王国的中心应该在广金山的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汉代为古体县和昔阳县所在地,其都城应该在今天广金西北光山仙居店以东十里处。北为齐国,西北为姜国,东邻黄国。境内有两条河流:竹竿河和寨河。这里是淮河南岸的大片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良好,是古代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