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作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平桥中学的毕业生,很高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我本来是老师,在天台中学教了十二年书。后来转行做行政工作。先是在天台广电局(天台电视台)待了六七年,2003年回归教育。回想起来,这些经历恍如隔世,担心自己水平有限,浪费大家的时间。现在大家学习都很紧张,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所以我会尽力把课教好。不当之处请批评。
今天的话题是作家之路,顺便也说说一些创作上的东西。作家之路是个大话题。全国各地有许多作家。比如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和会员有8000多人(平均每个省200多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台州有10;我们的天台比较差。县里只有四个省作协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自解放以来一直是空白的。我还是建国以来天台第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在天台是一个空白。中国作协八千多名会员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作家,我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所以我只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的几部小说谈一些体会。所以说“我的创作之路”比“作家之路”更贴切。
总的来说,我觉得真正成为作家并不容易。一般来说,你要经历一段坎坷的旅程,甚至摔几个跟头。主观上,我要努力。俗话说,“没有一些寒冷,就没有芬芳的腊梅。”孟子所谓“天为斯人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其身”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真正的作家,不是自封的所谓作家,也就是一般的“作家”。
下面,我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首先,我们应该从小或者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兴趣(或者从小就向往)
说起当作家的梦想,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了,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从东山山顶升起,柔和的阳光斜照下来。吃完早饭,我拿了个屋外的小板凳,坐在自家的篱笆脚下,膝盖上放着一本大大的小说。我记得很清楚,那本书是“浪漫一代”三部曲中的《奋斗》,是欧阳山的作品。在第一代的浪漫三部曲中,《三家香》和《艰苦奋斗》是最好的,在当时全国影响很大。我看了《奋斗》。这时候一个邻居路过,大为惊讶,说:你这么小,看这么大的书。
她不是故意这么说的,但是对我影响很大,我有点不服气。个子小有什么不好?我小的时候读不了大书。后来发现书中周冰和曲涛的故事很好,于是萌发了长大后写小说的念头。这个想法是在这个时候真正形成的,并且一直紧紧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农村,到大学,直到我正式参加工作,一刻也没有中断过。也许正是这种想法支撑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其中,有一个更鲜明的观点支持着我:我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我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英国哲学家洛克有一个白镴理论,意思是人的思维就像在一块光滑的白镴上刻下了痕迹。思想越大越深,在白蜡上留下的痕迹就越长越深(洛克本意是描述人的思维形式和过程,我在此引申他的话为我所用,是胡适的实用主义,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这里说的灰论,意思是光滑的灰就像历史,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刻下痕迹,这和所谓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差不多,是中国传统所提倡的。
所谓名利双收,名利双收。想出名,想成家,不是坏事。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成名成家,恐怕中国早就不是这样了。原因很简单。无论谁想成名成家,都得努力,奋斗往往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社会是通过每个人的不断奋斗和贡献而进步发展的(这是过去主观上的批判,客观上是针对别人的;也是黑格尔说的,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虽然不全面,但也是合理的,至少不能像以前那样全盘否定。所以我的观点是,不仅不反对大家出名结婚,而且要支持,鼓励,支持。这是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我们每个人负责。
我在想,将来我们这里的同学都出名了,结婚了,那我们平桥中学就更红火了;上虞春晖中学为什么出名?因为有了大导演谢晋,还有三潭印月,一个小小的私塾,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鲁迅在那里读书,所以招牌很硬。简而言之,一个学校真正出名的原因或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大量的学生成名成家。
刚才说了一些题外话,但这是我对在场同学的期待和祝愿。我只是希望这里的学生都能成才。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人才,尤其是一个伟大的人才,那么你现在就要下定决心,打好基础,这就回到了我讲的那个副标题:从小培养兴趣的问题,或者说从小立志的问题。
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是:
第二,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圣人,他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至少要掌握几门学科的知识。
的确,一个作家必须同时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和一个杂家。他必须尽可能多的了解,至少掌握几门学科的知识。当你从事创作活动时,你会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越多,对你的创作越有帮助,写作也就越得心应手。
这就有一个抓紧时间打好基础的问题。这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体会。
前面说过,我小学的时候就有当作家的想法,但那时候只是停留在想法,无法付诸实践;小学,连几个字都不认识,能当什么作家?另外,当时文革,学校开放办学,学习军队、工业、农业,整天搞这些东西,想学习也没有书读。
尽管如此,我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
初中的时候,我喜欢写作,因为我脑子里有这个想法。但是由于基础有限,只能做几次,根本不算什么。真正对我有至关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是高中,也就是在这里——钟平。在钟平期间,我真的花了很多心血。所以我常说:钟平对我影响很大,我在这里读过很多书。这是我的肺腑之言。那时候,钟平特别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县领导都在。县教育的精英都在这里,语文的黄,英语的,化学的,都是大学教授(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我的文学创作本来就是跟他学的。刘新民——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省里第一批特级教师朱文斌听说杭大聘请他当教授,但他因为年龄原因婉拒了。数学系的王月之参与了当时浙江省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物理学方面也有陈。他们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我们同学偷偷叫他们“五虎上将”。
回到我自己的话题。总结一下,从钟平的高中时代到工作初期,我感觉有几个明显的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或过程:
1,精读几本书
是精读,不是一般的浏览或者阅读。尽量多读,多理解。这个说起来容易,认真做起来难。首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相当的毅力和恒心。我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三言二拍(那时候书读的少,小说读的也几乎没有)——这是邢颜、闫明、童眼,第一瞬间的惊艳,第二瞬间的惊艳。相比之下,凌梦初的二拍在质量上就逊色不少。那三个字是明代大文豪冯梦龙的作品。它们是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代表作品和典范。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这三个字不仅是文学名著,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文学词典,是一座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宝库,有无数有益的养分可以汲取。认真读三个字,可以大大提高你各方面的知识品位,使你的知识和见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我读《三言》时并不只是欣赏故事。《三言》里的故事精彩而优美,常常让人废寝忘食。但是我看的时候特别注意每一篇小说后面的注释,努力把注释背下来,尤其是典故。三个字里面有很多典故,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和古籍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当时精读背完这些书,也摘抄了很多典故,感触很明显。我觉得自己在文学、历史、古典主义上有了很大的飞跃。虽然是小说,但通过细读,你会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生活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会有亲近古人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有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2.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后来高中毕业就去农村插队种地了。不过,我的运气也不是很差。制作组对我照顾得很好。记得当年我参与了里石门水库北干渠的建设。团队安排我称岩石的重量。我不忙不辛苦,有时候觉得有点闲。于是我利用间隙背了《新华字典》。反正那时候书少,十天半月也找不到一本小说看。闲着也是闲着。每次从字典上抄一个声母的内容,有时候一页,有时候三页,五页甚至十几页,不管多少,我都规定一定要背。这前后大概用了两三个月,新华字典基本背下来了。
这种看似很傻的字典背法,却意外地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好处:我发现看了各种书之后,生词少了,一个词的多个意思也大致明白了,尤其是看古文,省了我不少力气,那些容易误读误解的词,现在也基本正确对待了。这时候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又一次知识上的大飞跃,这是我明显感觉到的第二次飞跃。
3.在中国要成为一名作家,你应该努力学习古代汉语。
既然想在中国创作文学,成为作家,就要在古代汉语上下功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成为作家而不是作家的必经之路。不懂古文,不懂古典文学的他是什么样的作家?这是每个中国作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高考时,我有幸考了全县文科第一名(记得当时钟平真的很辉煌,全县文科800多人参加高考,第一批上线的只有8人,而钟平毕业的有5人,前四名都是钟平毕业生);然而,当我被录取的时候,我的运气很差。因为省招生办的同志工作失误(当时是手工操作,容易出错),我本该考上复旦,却考上了省内一所普通师范院校,也属于高分考生扩招。我录取的专业不是中文,是政治。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讲究服从国家分配,无条件服从,一点个性都没有。就这样,我曾经沉迷的文学变成了爱好。
但现在看来,学习政治、哲学、经济学等。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单纯学中文要好。基本上可以说,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比纯学中文的人更快更深,对各种价值观的判断可能也比纯学中文的人更准确。在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虽然原本全力以赴的文学活动,如今变成了业余,但既然感兴趣,就要做好,争取出成绩。前面说过,洛克的灰论和中国的飞鹅留声,人留名。如果这个爱好是你的强项,那就足够你将来在历史上留名了。为什么不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什么不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想要在历史上留下一页半,甚至一行,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心血,主观上是为了自己,客观上却对社会有益。完全利己专门利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反人类的。甚至有人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每个人的自私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不能说全对,但也不一定全错。在一定条件下,这是有道理的。
好了,跑题了。让我们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如果你想在中国成为一名作家,你必须努力学习古代汉语。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历史错误,进错了房间,成了政治系的学生。我的文学创作从最初的专注变成了爱好。但我觉得既然有了爱好,就要好好的热爱它,让自己出名,这样才不会对不起自己。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天中教政治。我仍然可以在业余时间和晚上从事我的爱好——文学创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常写一些短篇小说,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散文等。,还有教学论文,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全国性报刊上连续发表了7篇教学论文)。
那个暑假,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暑假,持续了50多天。我做了另一件对我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几乎整个夏天都呆在家里,每天都呆在家里。我该怎么办?读一本书,《诗经》是山东大学高峰教授注释的版本。读《诗经》的时候,我的书桌上堆满了字典:《辞海》、《辞源》、《康熙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等等。我把《诗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几乎是逐字逐句。一个暑假过去了,《诗经》也写完了。这本书充满了各种注释。这时候我感觉自己在学习上又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读古籍基本不难。
在这之前和之后,我还看了《古文观止》、《郭绍虞历代文论选》、刘勰的《文心雕龙》、北大王力的《古文》等。,包括我初高中读的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此时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
总之从三言到新华字典再到诗经,这是我的三大步,一步一个脚印,一共三步,对我以后的学习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说到这里,我要特别声明:我不赞成这里的同学采取我这种愚蠢的做法。现在和那时不一样了,大家都承受着高考的压力。按照你老师的安排,我们要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业,争取高考取得好成绩。如果能考上好大学,以后就不怕成才了。如果你能从我过去的努力中得到一点启发,并把这种努力运用到你现在的学习中,那就足够了。
4.作家要尽可能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他们不可能都精通,但至少应该精通。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挂着作家招牌,实际上混着街边小摊给别人写信的作家,那么你就要努力学习,不断吸收知识,掌握你能掌握的一切。尽可能熟悉其他学科的知识。人的精力是一个常数,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但你应该努力精通其他学科,比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育、医学、建筑、市场、宗教、历史、设计、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古典主义、现代、中国、外国、哲学、美学、逻辑、各种心理学。总之,普通人生活的一切,你都要尽力去了解,不敢说精通,至少要精通。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和圣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之外,还要努力做到相关学科的均衡发展,尽量不要出现疏忽的现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无用的知识。虽然有些知识现在不会马上为你所用,但你也不能断定将来不会用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知识可能现在对你没用,但是将来你写的人物可能只是掌握了你现在认为没用的东西,所以你一定要理解这些没用的有用的知识。
回想起来,文革结束不久,第四次全国文学代表大会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周扬在会上提出,作家要学者化。虽然这要求很高,但我还是觉得很合理。你看看那些大师,比如钱钟书,沈从文,郭沫若,不是作家也是教授学者?细看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作家,整天坐在房间里,只会写那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而且大多矫揉造作,令人作呕。这是什么样的作家?再看曹雪芹。《红楼梦》涉及多少知识?有心理学,佛道,中医,园林建筑设计,装饰,政治,经济,化妆,服装设计,技术等等。我觉得把《红楼梦》称为百科全书不为过,但和曹雪芹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
我也一直在努力。
我的第一部小说《桃源之梦》(近40万字)发表后,因为涉及到很多中医知识,当时的电视主持人都很惊讶:这个徐导演怎么会懂中医?后来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的科室主任开玩笑说找我书上的漏洞,他找不到,因为我对四诊八纲(视、听、问、阴阳寒热、表里虚)和藏象方子(君、臣、侍郎、汤头的方子)理论上略知一二,有的甚至记得比他还清楚,因为毕竟他多年未行医,很多东西早忘了;后来,他想和我比脉搏。付诸实施时,我肯定不行,只好赶紧挂上免战牌。嘿嘿,我看到夹起尾巴的重要性了。
小说《大明虎将》分为上下两部,共91000字。讲述了一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抗日的故事。是一部古代军事题材的全景式作品,不仅涉及古代军事知识(如行军宿营、队形、武器等。),还有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官僚制度,日本人的习惯。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尝试去理解,去写,才不会出丑。为此我特意查阅了600万字的资料,并前往相关故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大明虎》曾被台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为震惊浙江文坛。这些书被许多单位收藏,如陶铸抗日纪念馆、戚继光的故乡山东蓬莱、省作协的数据库以及许多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漂洋过海到了韩国。浙江省作家协会专门举办了“大明虎侠”研讨会。省作协主席黄亚洲,名誉主席叶文玲,副主席王哲成,副秘书长郑小林,副秘书长金学忠及20多位浙江文学各界领军人物出席研讨会。文学院院长盛子超公开宣布,《大明虎》是浙江文学院研究新文学体裁的两个典范之一。另一个是黄亚洲的《东方日出》。
《别了,小镇》是一部现代题材的小说,47万字,被誉为浙江省精品现实主义项目。主角是个律师,很多都涉及法律,土地使用政策,城市建设,比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餐饮服务。这些相关知识不用说,我自己也要掌握。
《军事家圣贤》分上下两部,60万字,描写战国时期吴起的故事。涉及到当时的称谓、生活用品、职位(如香榜)、饮食等,非常复杂。还涉及到当时是否存在很多东西,比如建筑、锁、秤、硬币等。,还有是不是当时就有一些成语产生了,不然战国的人说点唐朝的事就会闹笑话。
总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知识越多越好越好,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曾经有人问我对韩寒的看法,我的评价很难说。对于这种人,说实话。
我不喜欢它。我只
太长了。我给你链接